体验生活,积累素材--谈体验式作文教学

celonlio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体验生活,积累素材--谈体验式作文教学

【简介】感谢网友“celonlion”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体验生活,积累素材--谈体验式作文教学(共6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体验生活,积累素材--谈体验式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个性化,注重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把这一要求贯注于教学实践中,必须在“体验”二字上做文章。“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外部实践的含义。因此,体验不仅重视主体的心理结构,更注重主体与客体合一的动态建构。基于以上的理解,结合我的教学体会,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进行了体验式作文教学。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景(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首先,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较小,形式单一,大部分时间都坐在教室上课,与社会生活的接触较少,生活经验不足,写作文时就缺少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起他们对生活的兴趣。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生活的主人,也经历过许许多多的事,有的甚至曾经让他们热泪盈眶或悲痛万分,只是没留意,更没有用文字记下自己的感受,也就谈不上积累素材了。因此,我常常启发他们关注生活。比如看“拔河”比赛,只有一个人一个人的观察,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看得分明,“记拔河比赛”的作文才有可能写的细致逼真。许多同学写有关“运动会”的命题作文,往往写成“消息报道”、“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比如写班主任,可以先写班主任的外貌,再写班主任的语言和班主任的动作,然后写班主任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写“我们的班主任”,估计不会出现“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情况。又比如写我们的学校,可以先写“学校的画廊”“我们的操场”、“丰富多彩的阅览室”“奥妙无穷的实验室”等小练习,然后再做《我们的学校》。先片断,后全篇,有利于调动学生观察和写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序列训练,不仅贯穿于总体训练之中,而且贯穿于局部训练之中。比如观察人的外貌,写人物的肖像,一般总是先打量人物的身材,先描写人物的总体形象,再细看(细写)人物的脸型。人物的脸型,又往往是从脸的上部看到脸的下部,从主要特征看到次要特征。观察注意有“序”,写起文章来也就不会乱得不像样子。

其次,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千姿百态的自然,多接触丰富多采的社会,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把所见所闻描述出来。这样,学生作文便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生活,作文的源泉,功夫在文外。教师要创设作文情境,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提出问题,做培养学生写作激情的有心人,从而让学生掌握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作时才能“胸有成竹, 比如一位在医院陪病人的小姑娘,误把透过残窗斜落到过道上的一方月光,当成了白手绢,弯腰拾了一下。这么件小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细微的不能再细微;小姑娘不被人看见则罢,被人看见了恐怕只有尴尬的份儿。假如你目睹这一场景,会涌现什么样的感想呢?恐怕会投去鄙夷的一瞥吧。这能当作写作素材吗?让学生明白,我们天天在生活,天天在作文,如能留心周围的事物,并善于关注发现,写作兴趣之“火”就会燃烧起来作文就没有想象中的这么难写了。

再次,要注意引导学生记录生活,养成习惯。通过课本教材为基点,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很多人都知道并认可这一句话:“通过读书学习读书,通过写作学习写作”。由于学生兴趣的广泛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课文局限性的限制,为了扩大记录题材范围,培养写作能力,我们通过成立文学爱好活动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验操作等,引导他们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培养他们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了解祖国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学精髓。这样,让学生既看到了过去又想到了未来,作文时就能准确地表达,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最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其中积累素材的方式有多种:可以引导学生把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分门别类用日记或片断形式记下来,也可以用小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还可以开展比赛活动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营造作文氛围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学生只有动手记下生活素材,在作文时才能做到有事可写,否则,还是束手无策的。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一书中写道:“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帮助学生练就一副机敏的“鹰眼”,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务必把这项任务完成好。

[体验生活,积累素材--谈体验式作文教学]

篇2:作文教学谈积累 教师随笔

绵竹市什地镇学校:张祯恒

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始终是以前人所积累的成果为前提,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没有凭空的创造。在文学创作中也是这样的,没有积累就无从创造,就没有发展。

《聊斋志异》是一部古典名著,作者蒲松龄为求写作素材曾经开茶店广收天下奇闻,经过四十年的积累,终在晚年完成这部小说。美国有个作家,名叫杰克伦敦,他的房间里有着许多奇怪的装饰,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上都挂着些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他把这些纸片放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为的便是方便他每时每刻的记诵。正是靠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杰克伦敦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才能写出《热爱生命》、《铁蹄》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中国古代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厚积薄发“的说法。近代著名作家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里说道:“写作必需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最甜的蜜来,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些事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作文离不开积累。

有人说现在社会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要学生头脑灵活,创造力就会是无穷的,因而思维能力的训练才是重中之重。诚然,创造能力是重要的,思维训练也重要,然而光有聪明的头脑而没有知识的积累,那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了。中国古代有一个名叫方仲永的天才少年,他五岁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后来却沦落成一个普通人,这是为什么呢?那便是他的父亲将他当作赚钱的工具,整天带着他走东家窜西家挣钱,不让他学习,没有学习便没有了知识的积累,没有了知识的积累,便无从创作,他能不普通?

既然积累这么重要,那我们如何在作文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积累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探讨。

一、课堂教学以兴趣促积累以及写作方法的积累为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的一切动力皆来源于兴趣。只有内心有了写作的欲望,有了积累的冲动,才会去主动积累。学生在语文中的积累兴趣,大多来自老师的引导。首先要多肯定他们曾经积累到的美词佳句。另外通过语文老师诗一样的语言去感染,激发学生去积累。记得曾听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拱宸桥小学王菘舟老师的一堂《长相思》,这位情感大师,在他的课堂中,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世界,让人感受着那荡气回肠的读,直面心灵的想象和充满情感的写法,让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从而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学语文还有什么难度呢?所以你会发现王菘舟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都能说会道的,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都是优秀的,长此以住,学生的语言积累自然丰富。

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写作方法、技巧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重要。如:我在教学《蒙娜丽莎之约》这一课时,重点讲到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讲到作者的观察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讲到写作方式时,注意到作者不光写了自已看到的,还写了由此而想象到的,这些方法的积累,会在学生作文时产生质的飞跃。

二、课外阅读,情感的积淀。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如果没有情感的流动,就会显示出苍白无力,索然无味,书之所以感人,那全是作者情感的抒发呀。从我们学生的作文中,我们会发现部分同学根本无法表达出自已的真情实感,更多同学则无病呻吟,原因是什么?情感的积淀不足,表达方法不对。而这些情感的积淀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慢长过程。因而课堂中无法实现的,只有借助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自已,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只读了两年小学,几乎没有受过所谓的正规教育,但他酷爱读书,正如他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也正因为这样高尔基才成为万人敬仰的大作家。

我在课外阅读中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将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同他们的期末考核挂勾,学生多读一本书,期末成绩便可以加5分,这样学生的阅读热情高涨。学生读的书多了,与文中人物同悲同喜,同呼吸共命运,这就产生了情感的积淀,积淀下来的情感的种子,必然会在写作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三、课外阅读时,背诵规范性语言及材料的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文字便无法书写,没有词句完成不了文章。字、词、句便是文章的“米”,然而现在语文对于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好像不够。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为例,整学期要求学生背诵的内容不到字。中国古代是多少?再看看我们胡适、巴金、茅盾、老舍,这些大师级人物,无一例外不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背诵功夫的。巴金曾说过,我不懂什么章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背诵便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呀!

背诵自古以来就是读书写作的一种好方法。中国的私孰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背诵是最主要的手段。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是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钱钟书先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的背出来,正因为他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词汇,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才能旁征博引,一个人不会背或背的东西少了,作文起来肯定困难。

为了加强学生背诵,在课外我收集了近百篇古诗文经典,近百段现代文经典。鼓励学生每周各背两段,以背诵质量作为本期语文考核的一个方面。我相信在我的努力下学生一定能积累到更多的规范性语言,也一定会对他们的写作有所帮助。

总之,作文教学要重在积累。当写作方法、表达方式,完成了量的积累;当情感达到了量的积累;当规范性语言材料也完成了相当量的积累,便会在作文中产生质的飞跃。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作文教学谈积累 教师随笔]

篇3: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教案教学设计

作文是学生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因此它要求于学生的是很多的。就内容方面讲,学生必得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以及对生活的正确的态度、认识,深刻的体验、感情;就语言形式方面讲,需得有对字、词、句、篇、语法、逻辑、修辞、百科知识等各方面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学生还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清晰的思考力、良好的记忆力。因此,长期以来,作文一直是衡量一个人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语文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那么,优秀的作文素材从何而来?多年来,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也从多方面作了一点探索,虽有老生常谈之嫌,但这确实是写出“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作文的必由之路。下面就以下几点谈谈我的做法:

一、作文素材来自学习

学习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课、完成作业、做实验、思考问题、请教老师,学习是个艰苦而充满乐趣的过程,所以教师很有必要提示学生只要多加思考、总结,学习生活是“有米”为炊的。比如,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提醒他们:你是怎样爱上英语的?你的长跑成绩是怎样提高的?你从今天的课堂讨论中感悟到了哪一项人生哲理?你喜欢哪个老师的课,为什么?你还记得昨天语文课上发生的那个小插曲吗?课间班中闹的小笑话有意义吗?某某今天上课的精彩发言怎么样,他当时表情是什么样的?在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会对身边事进行分析,定能从中领悟出许多道理。正是这领悟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作文素材,也正是这领悟使人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创作出优美的文章。总之,启发学生们留心观察身边发生的小事,将这些学习生活中的素材写出来那就是很好的文章了。

二.作文素材 从活动中寻找

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外,还有一些活动。如综合性活动课中有目的地了解民风民俗,像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还有一些社会活动,如过年过节探亲访友、出门旅游;再就是家庭活动,包括尊敬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和睦亲情等。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去提示学生留意寻找素材。记得去年母亲节,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家务劳动、积累生活素材。我曾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给妈妈--》作为节日的礼物献给妈妈。要求必须亲自去做,再写出来。结果大多数同学作文写得较为生动感人,连平日一写作文就头疼的学生也不觉得无话可说了。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不但受到教育,认识到自己对父母关心太少,而且作文上也受到启发,原来生活中可写的事情很多。通过这些有益训练,让他们不再对身边事熟视无睹,能做到“目中有人、眼中有物”。明白只要做个有心人,多参与社会活动就会有些写不完的题材。 这样既锻炼了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又为作文提供了真实可靠的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三. 从交际中积累素材

学生除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外,还有很多时间要参加社会交往活动,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听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写好作文所必备的基本功,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渠道,谈话可以包括同学、朋友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的谈心,还包括在街谈巷议中的议论、新闻、故事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谈话,挖掘谈话中隐含的深层次的东西,成为可利用的素材。如一个学生在一篇作文中这样开头“今天,我听说三年级班一个学生家里很困难,他们全班同学都给他捐了钱呢!…”由此引发出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的主题。很有说服力。而这些无不是从交往见闻中得来。经过积累,提炼而成为他们写作的极好材料。因此,在交往见闻中注意锻炼自己,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将为我们的作文获得宝贵的素材。

四. 从观察中寻找素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往往身边有很多值得写的内容,可是却没有留意观察,而是熟视无睹,不以为意,结果在写作文时只能是拿别人写过的内容来写。一写《我的妈妈》便是“我半夜发烧了,妈妈背我上医院”,题材太旧、千篇 一律。没有真情实感,有位女学生从小丧母,平时作文写的并不好,感到作文难得很。可是有一次她在打扫除间隙,偷回到教室做作业,当她发现老师径直向她走来时,已做好了挨批的准备,可老师却伸手拂去了她打扫除时粘在头上的蜘蛛网并用温和的语气和她说话,事后她欣然写出了《爱在弹指间》的优秀作文,并在《作文报》上发表。由于她写的是切身感受。对所定内容熟悉,感受较深,写起来就比较顺手,词也有了,句也通了。

具体到平日观察些什么,我觉得应从两方面入手:

①、观察自然。如对风、雨、阴晴、日出日落、春秋四季、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等的观察,我曾布置学生观察去年冬天第一场雨,学生通过观察写出十分生动的片断。这样多记录、多积累材料,写作时才能描摹出逼真生动的景观,教师在这方面也要注意引导、点拨。

②、社会观察。如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会有很多素材,都应细致观察,注意的是要对观察对象多比较,不要看到一小点就写,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本质的东西,不能以偏概全。当然观察训练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若能在观察的基础上随时进行记录,由只言片语到片断成章,定能为积累作文材料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从课外阅读中获得写作素材

作文材料不仅限于直接经验,有很多来自于间接经验。那就是广泛的阅读。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坚持多读书,在读书中不断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熏陶,并不断积累,无论是一个好词、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精彩的片段、一篇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积累的素材。而且,我们可以把语句、片段摘录下来,甚至把整篇好文章剪下来,日积月累,便成了一本很好的“作文选”。它将为学生提供用之不竭的素材。通过读书,学生还可以学习各种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指导。总之,多读书看报、看电视、上网都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人生阅历、启迪心智。平日多向学生推荐一些精美文章来阅读,如《青年文摘》、《读者》、《微型小说》、《阅读与作文》、《读者俱乐部》等书刊,在读书中体验不同人生,感悟人生哲理,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只要教师多引导,有步骤、有计划地坚持经常训练,通过恰当点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积累习惯。就会在平时多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写作的时候这些材料就能纷纷涌来,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就不愁写不出来了。

[浅谈作文素材的积累 教案教学设计]

篇4: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

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

作文教学要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

魏耀峰 罗亚丽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指导作文难,学生写作文难,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学生没有积累足够的素材,作文成了“无米之炊”,没有内容。作文素材的积累至关重要,作文素材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生活、教材、现代媒体、实践。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积累素材的方法。

一、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会积累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版)在第四学段写作目标中提出,写作要“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中的素材是最鲜活的,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积累素材,是作文生活化的主要途径。我国学生生活的大环境无外乎农村和城市,农村学生生活中的素材大多与繁忙的农事有关,就劳动而言,有种植技术、劳动过程、收获喜悦、稼穑艰辛,勤懒不同酬等素材;丰富的社会活动中,就有婚丧嫁娶、节日风俗,集体活动等素材;在自然风光里,有山水林壑,有民间古迹,有寺庙村居;在农村生活里,更有耐人寻味的民间故事,充满童趣的游戏以及生动的村人村语。城市学生生活的环境与农村不同,素材主要来源于闹市,就城市而言,有市区变迁,商贾贸易;就社会关系而言,有邻里友情和纷争,有市民生活百态;就人文景观而言,有闹市建筑,广场园林,书肆小吃,居住环境等。

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一是教师在平时就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留心观察,发现最原始直接的第一手材料,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了,发现的原始材料就更多;二是把有感触的材料写成日记或随笔保存;三是写过一段时间后,对这些材料概括提炼,进行思想内容上的升华;四是鼓励应用,在尊重学生写作个性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用以联想,拓宽素材的内涵和外延。

上述四步,既是积累素材的方法,也是积累的步骤,是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在开始接任班级语文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的训练这种积累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

二、熟读范文,在教材中学会积累素材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彰显中华文化精神,是训练语文四项基本能力的凭借。教材中的作文素材比比皆是,如仅人物系列就有:王二小、刘胡兰、赖宁、林浩等现实英雄,小雨来、海娃等小说英雄;王冕、祖逖等刻苦学习的榜样;司马迁、奥斯托洛夫斯基、张海迪、史铁生、霍金等身残志坚,凭借惊人的毅力,成就了不俗的事业;刘邦、项羽等各类历史人物成功失败的原因,个人性格与命运的关系等,都是作文素材。就课文故事而言,《伤仲永》中仲永的故事,生动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说明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很多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中都包含了一定的道理,是极好的素材。就课文内容而言,仅古诗词中的名句就有许多,每个名句都有丰富的哲理信息,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枝头万木春”是历史的沧桑,是新事物的欣欣向荣,是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规律,就看你从什么角度去解读了。

但学生往往对这些素材要么视而不见,没有积累的意识,要么意识到了,却认为教材素材太熟悉,没有新意,根本不用。其实,素材是为作文的主题服务的,关键在于恰当,从这个意义上讲,越为大家熟悉的事物越是好素材,更具说服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提醒学生做到:一是平时分类记录,用时反复推敲,熟练后,再看是否恰当;二是定时整理,深挖素材,找出素材的深层含义,同时注重素材的多角度价值,如刘邦和项羽,可构成对比素材,可看成用人的技巧,也可看成领袖人物性格对事业的影响等;三是注重让学生翻出新意。如霍去病的指挥经历,大家往往只是看到他的英勇善战这个内涵,可一深究,霍去病经常轻装前进,孤军深入敌后,这是违背当时的军事原则的,但能屡建战功,可看作是锐意创新的典范;四是注重学科素材的整合积累,往往说到写作就只想到语文的事,其实物理、化学、数学以及政史地生、音体美等教材中都有鲜活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的整合利用会使学生的写作素材更全面、更丰富、更有张力。

三、创新积累空间,在现代多媒体中学会获取素材

201 1年版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并指出要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获取信息,学习语文。对于写作来说,手机、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正如一张无形的大网,铺天盖地向我们输送各类信息,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所获得的信息,绝大多数来自多媒体。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雪灾、四川地震、奥运会等重大事件,无一不是通过电视网络,第一时间传递给我们的。因此多媒体信息将成为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地,而实际上很多教师并不重视这方面的指导,这是没有认识到多媒体对作文教学的巨大优势。

多媒体的优势是把影、音、图片、文字和其它多种感觉信息综合传达给我们,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全面、深刻;同时多媒体信息的接收、阅读、编辑、输送,学生比写作文更感兴趣。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的特点是: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写博客,编辑短消息,与人聊天交流本身就是写作。

多媒体的另一个优势是素材是分类编辑的,输入需要的`关键词,就可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每条信息都有多种详细的解说和链接。写作的一个特点是占有材料越多,越有精挑细选的余地,越有助于写作。

对多媒体素材的积累,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一是勤搜索,多记录,有感就写;二是辩真伪,从多种解读中挑选有价值的,经得起推敲的素材;三是分类整理,有意识的应用,在应用中拓宽思路,加强记忆;四是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博客上写作。

四、躬亲实践,在体验中学会积累素材

实践不仅是各种能力得以检验的过程,获得新的技能的过程,更是探究积累和获得真实体验的过程。学生作文的最大弊端一是无真话、抒假情,二是写空话、套话。这些写作弊端,与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式的单一生活有关,也与学生仅靠阅读书本获得素材和间接得到体验有关。解决这一弊端的最好办法,就是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积累写作的素材,获得真实的体验,写出实事、发出真情。

在实践中积累素材,方法简单,无非是“亲身参与――感受体验――写成随笔――整理归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一是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发掘素材,获得体验,写成随笔。学校的各项活动(如升降国旗、晨读、开学、毕业典礼、演讲、竞赛等)都蕴含了一定的教育主题,都可能产生一些感人的事迹,参与其中就会有所体验,把这些活动、事迹、体验写成随笔,既是写作素材积累的过程,又是学生素养形成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去做。二是指导学生参与参观访问,观察自然,在与社会、自然的亲近中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感受社会的变迁,感受自然的美丽壮阔,在感受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和体验。三是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积累写作的素材。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也是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写作的主要途径,综合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设计一个个活动去完成的,能够很好地丰富学生的阅历,增加学生的体验,发现写作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归类素材,写出活动报告,写出活动总结,写出让人深思的事、感人的情,积累下来就是很好的作文材料。

当然,很多方法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必普遍适用,也许还有很多更好的积累素材的方法。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每个语文教师都行动起来,持之以恒地指导学生,学生才能得法;同样,每个学生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知生活,用一双勤劳的手去记录生活,用真诚的情感去表达生活,并形成习惯,积累的素材多了,锅里有米,作文自然不会难写。

作者单位:宁夏红寺堡区教研室( 751900)

宁夏红寺堡区二中(7s1900)

篇5: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分析

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分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很多学生即使确定了新颖的题目,有了深刻的主题,但写出来的文章也是“旧瓶装新酒”,内容空洞、语言干瘪,根本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造成这种现象归根结底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开源活水”,积累材料。本人根据教学实践,采取以下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积极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那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晓之以理

俄国着名作家契诃夫说过:“作家务必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目光敏锐、永不罢休的观察者!”这话虽是对作家讲的,但对学生写作同样有指导意义。教师应结合课文讲解,让学生从实例中懂得:能将文章写得十分生动形象的作者,没有不善于观察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在写作中的地位。如向学生讲高尔基如果没有苦难的童年,就不会有自传体三部曲;魏巍如果不去朝鲜战场亲访,就不会有感人肺腑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2.  从“小”察起

一说观察,有人就只想到那精彩的场面、感人的事例,似乎只有这些才值得观察。其实不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潭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都是观察的对象。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内容。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总之,要从“小”察起,这样,会觉得生活中有永远观察不完的内容,会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提高观察能力。

3.全面细致

所谓全面,就是对事物的`全貌、事物的发展全过程、事物构成部分,以及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从头至尾、由此及彼地进行观察。如对于人,可以从外貌、行动、语言等方面去观察。例如从《故宫博物院》一文,作者对故宫博物院的观察很全面,抓住了故宫的总体特征,使人们对故宫的总体布局、建筑结构、宫殿房屋等有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当即布置了一篇作文《我们的教学大楼》,要求学生课后仔细全面观察教学大楼的位置、总体特征、布局等,然后作文,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写得很科学。

观察细致就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并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发现其内部规律,把握住事物的个体特征。例如:鲁迅先生把百草园软泥墙根一带写得妙趣横生,正是因为他观察细致:他不仅眼观--------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而且用耳听------鸣蝉低吟、油虫低唱、蟋蟀弹琴;还用手摸------翻开断砖,按住斑蝥的脊梁,拨何首乌的根,摘覆盆子;还用嘴尝------覆盆子“又酸又甜”。试想,没有如此细致的观察,能写出这么形象、生动的文字吗?

当然,全面观察同细致观察在观察活动中往往是同时进行,有机结合。

4.   精于思考

茅盾先生说过:“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观察的范围愈广阔,想象力就愈加丰富。”观察离不开思考。当你看到一处景致迷人,选什么样的词语,用什么样的比喻将它描述出来呢?这就需要思考。当你见到一件事而感动得泪盈满眶时,把这件事及这段情描述下来,这就需要思考,如果没有思考是写不出的。

5.讲究方法

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勤于观察,而且要训练他们善于观察。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学生观察的范本。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文章的分析,可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积累观察方法,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 。

例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教学时按照“夕阳落山-----不久,夜色加浓――-夜已深了”的时间顺序进行讲读,并从作者善于观察这一角度加以分析、启发,帮助学生懂得顺序观察的方法。又如朱自清《春》中运用的“分类观察法”,刘鄂的《明湖居听书》中采用的“侧面观察法”等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6. 持之以恒

要勤于观察,有恒心,长期坚持观察活动。契诃夫说:“要把自已锻炼到让观察简直成为习惯……仿佛变为第二天性了。”而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观察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7. 勤于练笔

要把观察能力转化为写作能力,就需要把观察中看到、听到、想到以及感受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写观察日记、生活札记的好习惯,老舍先生《出口成章》一书中提倡“随时注意观察,随时记下来”。以练笔促观察、促思考。实践证明:善于观察并勤于练笔的学生,他们的写作水平都提高得较快。

总之,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的观察的积极性,坚持在观察中积累素材、掌握方法,坚持在练笔中不断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二.精心设计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丰富学生写作素材

[1] [2] [3] 下一页

学生由于学习负担重、生活单调,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地、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和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使学生具体地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大自然之中的美,广泛地搜索写作素材,从而达到“见多识广”的目的。

1.精心设计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之源。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小。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集体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写作题材。如春游、秋游、野炊、故事会、辩论会、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这样,在写作中就有话可说,从而也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 我曾带了一个初中毕业班的学生,在他们初中阶段的最后一个元旦来临时,精心组织了一场“庆祝元旦”的文艺晚会,由于事先作好了充分准备,同学们能在晚会上各显神通,发挥自己的特长,尽情地表演,而且又面临着毕业分别。所以,晚会搞得丰富多彩,激情满怀。第二天,我让同学们写一篇题为《难忘的晚会》的作文,结果许多同学写得非常精彩、感人。

2.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虽然这是对作家而言,但对学生也同样有启发作用,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例如为了让学生增加对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后不断提高的感性知识,我曾带领学生到农贸市场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市场物质丰富,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这反映生产发展了;市场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反映人民群众购买力强、市场繁荣;大家还发现昔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或西装革履,或腰挂BP机、手机,或开着摩托车,这些都说明群众的生活水平着实得到提高,学生透过市场这个窗口,深刻地领会到改革开放后的广东真正大变样。事后,学生以《市场一瞥》、《家乡巨变》等为题,写出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文章。

叶圣陶说:“作文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在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多观察、勤思考,才能解决学生写作“皱眉头”的现象。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从小学升上初中,学生的负担加重,整天生活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甚至一些教师、家长禁止小孩阅读课外书。

其实,加强课外阅读是有益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促进各科学习,广泛的课外阅读尤其对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写作时通过自已的观察所积累的知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积累知识、拓宽思路、丰富想象,从而在写作中可以谈古论今、旁征博引。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呢?

1.写阅读笔记

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不作笔记,如过眼烟云,无踪无迹。阅读笔记常见的类型有下列一些:(1)做摘记:根据对读物的理解和需要,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名言妙语、谣谚典故和史实等,及时分类摘抄在笔记本或卡片上。(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3)写心得:写出感想和收获、疑问和评价。

2.课内与课外结合。

课本中有些课文是从中外名着中选出来的,在读课文时可以读原着,如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不妨再看看她的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读一下《水浒传》。实践证明: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系统的课本学习,可以建立知识结构的主体;广泛的课外涉猎可扩展知识领域。

3.精读与博览相结合。

知识的构成是精与博的结合。只精读不博览,知识面窄,相反,知识点就不扎实,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是为了打好基础的底子,要从历代名着和现代优秀作品中先择文质兼美的作品读。博览,博采广博,是为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知识视野,积累丰富的知识。

4.定向与定量、个人与集体相结合。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作定向定量的阅读。定向,指的是阅读的方向,既阅读内容定何种类:或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艺作品,或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论着,或是各种报刊杂志中的精华。定量,指的是一个月或是一个学期按阅读的数量来评定。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践证明: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写作能力明显强,词汇量也明显大。

&nbs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外,特别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上一页  [1] [2] [3]

篇6:作文素材积累有效训练--罗小慧教学反思

作文素材积累有效训练--罗小慧教学反思

作文素材积累有效训练

罗小慧

学生进入高中后,初、高中语文在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加上我所执教的两个都是理科特色班,部分思想幼稚,部分学生存在重理轻文的倾向,但一致的表现是积累太少,写作素材少而陈旧,我推荐学生阅读《晨读晚练》《读者》《青年博览》《意林》等,要求我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每天读书15分钟,每周交一次练笔,内容或由我命题,或学生由感而发(体载不限),字数以写满一张练习纸为基本要求。

试行一段时间后发现,这样的练笔结果有两种明显的倾向:一是语文基本功扎实、对语文有兴趣的学生,确在练笔中进一步提高了写作能力,练笔内容精彩、独到,受表扬多;但另有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本身语文基本不好,对语文学科鲜有兴趣,平时生活中不注意观察、分析,亦少阅读文学佳作,导致练笔”才思“枯竭,越写越干巴、枯燥,内容重复、单调,眼界狭小。对于讲评示范的好练笔虽有羡慕之情,却因不明确自己的作文应在何处使劲,或懒于使劲,而失于空想。于是练笔质量难于保证。

针对一述观察,期中考时后,我便对每周练笔作了小小的改革──改单一的练笔为”摘抄+评语“式,特别是本期的水平等级测试有考时评的倾向,加入了关注身边时事的要求。因为”积累“正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腹中空空,就难于妙笔生花。

具体要求如下:

1.每周摘抄一短篇佳作(或见于报章,或见于名家文集等等),字须书写端正、清晰(一来也可达到练字的副作用)。

2.”摘抄“以后,必须附上一段”评语“。字数至少在200字以上,陈述自己为何选中此篇的理由。评语须体现真情实感,观点鲜明,集中。

3.用”硬皮抄“作本子,并按文体分类,以便保存佳作,随时为写作服务(提供素材等)。

这样,可达到如下基本目的:

(1)拓展学生阅读面(尤其是对佳作)。学生须自觉地去涉猎报刊杂志。名家文集、名著等等,并从中选择一篇让自己有所感想的好文章,此为一”思“。

(2)由于必须亲手将佳作抄下来,再次加深印象,此为二”思“。

(3)要写”评语“,又须将佳作的构思在脑海中回顾一遍,印象更深,此为三”思“。”三思而后行“,练笔质量就能有保证。

随后,每周我都向学生介绍,并有所侧重地分析几篇选文、评语俱佳的好练笔,一为鼓励,二用榜样。结果发现,效果较改革前好出许多。

其一,这样的练笔,难度看似不大,人人乐意且有兴趣去做,无厌烦心理。

越是简单的工作,有时要做好它却越不容易。这样学生兴趣真正被发起来。最初就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很认真对待,选文、评语确能反映他们的”真情实感“。故而”评语“就能抓住选文的要点,显得实在、充实而有个性。无疑,这锻炼了高中生写作中本来就要培养的理解、选择、分析材料的能力。有的学生越写兴趣越浓。学生普遍反映:这样的”练笔“,他们不再视之为负担,而视之为直抒胸臆、表现自我的机会。

其二,由于我注意挑选一些进步较显著(而原本语文水平较差)的学生的练笔作为示范文介绍给大家,更激发了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信心和争强好胜心理。从而导致了整体的更快进步。

看到一个原本较差的同学的'练笔也能被示范,学生都会产生如:”原来我的作文也是可以达到这样好的程度的,大家都有被表扬的机会啊!“的想法。的确在事实上每周产生的出色”摘抄+评语“越来越多,而我挑选示范文的要求自然也”芝麻开花──节节高“了。

新办法试行一个学期,学生的作文语句明显流畅、通达了,写作思路也开阔多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被提高了,写作不再被视为”拦路虎“,那么,语文的总体成绩也就有了提高。

小小的练笔改革,源于”因材施教"的教育法则,故而取得了成效。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新思路。传统的教育法则,在改革途中仍有无穷魅力!

(中国大学网)

相关专题 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