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阅读解答题

废物元素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湖心亭看雪》阅读解答题

【简介】感谢网友“废物元素”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阅读解答题(共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湖心亭看雪》阅读解答题

《湖心亭看雪》阅读解答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0—23题。(14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挐,撑船)一小舟,拥毳衣(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雾凇,云、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相与步于中庭

2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人鸟声俱绝。

2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4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特征: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景物特征:

2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时 间

甲 文

月景

闲情

乙 文

更定

参考答案:

20.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1.略 2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23.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篇2:《湖心亭看雪》课文全解

《湖心亭看雪》课文全解

想一想我们都知道哪些咏雪的诗句,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等等,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咏雪》诗,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视觉来“看”雪的。

一、关于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本文《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二、关于小品:

“小品”,在文学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明代。这种文体并无定制,尺牍、日记、游记、序跋、短论,均可包涵,其特点大致有三:一是通常篇幅不长;二是结构松散随意;三是文笔轻松而富于情趣。广义的小品文可以追溯到很远,唐宋古文家也有不少这方面的佳作,尤其苏轼,更被认为是晚明小品的不祧之祖。但是,晚明小品作为一种新的文**流出现,则是当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它的核心概括为“性灵”,与唐宋古文的核心概念“道统”,恰好是对立的,它对道统的背离,使散文得到了一次解放。

三、扫清文字障碍:

1、正字音:

祯( )毳( )凇( )沆( )砀( )芥( )毡( )喃( )

2、辨字形并组词:

祯( )凇( )毡( )痴( )

桢( )淞( )毯( )病( )

3、明词意:

余:我

绝:消失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喃喃:低声说话的样子。

四、理解课文内容:

1、文中哪些语句记叙了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这样写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3、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4、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等等。

篇3:《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选段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段二】

薛谭①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旨,于一日遂辞归。秦青乃饯于郊衢,抚节②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①薛谭、苏青:传说中的两位歌唱家。 ②节:古代乐器名,用竹编成,形状像箕,上合下开,可拍打成声,调整音乐的'节奏。

1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2分)

A、余一小舟 B、渔人甚异之 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薛谭乃谢求反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⑵秦青乃饯于郊衢

译文:

13、两选段皆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对西湖奇景,或对歌唱家的歌声进行了描绘。请选择其中一选段,予以简要分析。(4分)

答:

阅读答案:

11、答案:B

评分:2分。

12、答案: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痴的人呢!(后半句译成“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也可) ⑵秦青于是在城郊大道旁为他饯行。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似”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句序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饯”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句序对即可。

13、答案示例:

示例一:在选段一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句用清幽淡雅的笔调,将西湖的景色与天、云,与周围的山、雪、亭、人等融合在一起,正面描写出了其唯美壮阔的特点,显示了作者对物、人、天地关系的理解;在这之前,作者冒雪黑夜前往西湖赏景,后偶遇两位金陵人一起同赏美景,若逢知己般快乐,这是对西湖景色之美的侧面烘托。两相结合,让人对西湖雪景充满了向往。

示例二:选段二中,“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用听觉和视觉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正面描绘了秦青高亢且满含情感的歌声及其强大的感染力。其后,再用开始自以为是而后“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的薛谭言行侧面表现了歌唱家秦青歌艺之高超。正侧结合,更加突出秦青歌艺。

评分:共4分。其中,从文中找到正面、侧面描写的句子2分,结合文句予以分析2分。

篇4:《湖心亭看雪》《江雪》阅读比较

《湖心亭看雪》《江雪》阅读比较

《湖心亭看雪》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写景散文。《江雪》则是安排在本课后的一个阅读题,是一首仅有二十字的小诗。

《湖心亭看雪》《江雪》两篇文章都描写了雪景,也都写到了人的活动。但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在描写手法上

《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了白描手法,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如“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括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江雪》则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以“千”字形容山,说明山之多;“鸟飞绝”写不见鸟影,表示天之寒冷。以“万”字形容“径”,说明路之多;“人踪灭”三字展现不见人影。为什么?其中暗藏了一个“雪”字!即满山遍野,处处是雪,雪野茫茫。这是写雪景,也是铺垫,为引出下两句蓄势。柳宗元的江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翁。一个“独”字写出了“钓雪”渔翁不怕雪大,不怕天冷,忘掉一切专注的形象;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不敢外出,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宗元《江雪》诗仅有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先写“大雪三日”而致“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其果。

二、在表达的情感上

《湖心亭看雪》一文作者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作品,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西湖经历几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这天晚上,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外。《江雪》这是柳宗元诗人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时作,既是咏雪景,又是寄寓自己的感情。“独钓寒江雪”与“独”互映,这个渔翁形象正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与写照!即是说,在那如奇寒的政治环境的迫害下,诗人如渔翁一样,无视一切,独钓寒江,这种孤高清傲、凛然不屈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敬仰啊!

总之,两文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又有标新立异之姿,不愧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瑰丽之宝。

语文阅读课要让学生充分对话

语文阅读课让学生充分对话,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是充分地合作探究;能多角度多方面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整合教学资源,使有效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师生的思维:能收获理想的教学相长,使师生的创新能力大增。

语文阅读课,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充分对话,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视频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要让学生讲发现,讲收获,讲疑问,讲探究,讲方法,讲过程,讲创新。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没有让学生充分对话。以往的满堂问,是教师问,没有让学生把疑问充分提出来。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合作探究不足,有限的教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教学相长长得不理想。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我在初中班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效果极佳。通过实践我清醒地认识到:

一、让学生充分对话,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让学生充分对话,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和学生对话。对话往往是以阅读课文为基础的,对话往往要针对学习目标,谈阅读课文的发现,阅读课文的收获,阅读课文的疑问,阅读课文的探究,阅读课文产生的新想法,还要深入探究同学阅读课文的疑问,学生自己不主动阅读课文不行。我们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学生在充分对话之前,往往要自主阅读单元说明,了解单元课文内容,编者意图。然后根据编者意图。生成单元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再以单元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导向,自主阅读课文,自主探究,自主达标,做好与同学,与老师对话的充分准备。

二、让学生充分对话,是充分地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课文的发现,阅读课文的.收获,阅读课文的新想法,自己往往不能完全确认。自己确认不了,需要通过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得到确认。学生阅读课文的疑问,自己往往不能完全探究清楚。自己探究不清楚,需要通过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提出来,并得到充分地合作探究。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往往有很强烈的合作愿望,往往迫切需要对话,迫切需要合作探究。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以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对话。让他们充分对话就是让他们充分地合作,充分地探究。不让他们充分对话,必将导致他们的合作探究不足。

三、让学生充分对话,能够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阅读课让学生充分对话,能够从知识的角度进行,从技能的角度进行,从情感的角度进行,能够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方面进行。从阅读的发现、收获、疑问方面进行,从探究结果方面进行,从方法和过程方面进行,从新的想法方面进行,等等。让学生充分对话,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们使用人教版教材,技能情感等目标和学习重点、学习难点的对话,学生应该像自主阅读课文一样,以自主阅读单元说明为依据和导向。

四、让学生充分对话,是整合教学资源。能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学生在与同学充分对话,与老师充分对话之前或之中,往往要与文本充分对话,与视频充分对话。学生的学习资源,老师的教学资源都根据需要尽量拿到课堂上来展示交流,整合了教学资源,资源共享,能让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五、让学生充分对话,能最大限度地激活教师和学生的思维

以往的一言堂,满堂灌,或满堂问,教师可以做简单的知识搬家。把教学参考书上的搬到教案上,把教案上的搬到课堂上。学生也可以做简单的知识搬家。把课堂上的搬到本子上,把本子上的搬到卷子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都不够活跃。反复搬家,或死记硬背,机械重复,思想僵化,创新能力不足。现在让学生充分对话,那么多的新发现、新收获、新问题、新想法进入课堂,大大激活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

六、让学生充分对话,能收获理想的教学相长,使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增

让学生充分对话,不仅整合了教学资源,资源共享,而且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集思广益,思维的成果共享,能收获理想的教学相长。有了活跃的思维,理想的教学相长,创新能力能不大大增强吗?

事实上,语文阅读课让学生充分对话,不仅我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从无到有,逐渐多起来,而且我的学生在县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也从无到有,逐渐多起来了。

教学实践充分地告诉我:语文阅读课,要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要让学生充分对话。

篇5:湖心亭看雪阅读及阅读答案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问题一:

6.下列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组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问其姓氏 望其旗靡 D.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7.解释加点词。(4分)

①余孥一小舟 ②见余大喜 ③及下船 ④客此

8.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5分)

9.在文中 ,作者所表现的情感较为复杂,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一个“痴”字,表达了痴迷于山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情趣。

B.借所描写的雪景,寄托了人生天地两茫茫的深沉感慨。

C.字里行间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情怀。

D.委婉地传达出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怀念故国的淡淡愁绪。

6.(3分)B

7.(4分)①通“桡”(携,带.拿) 非常,十分 等到 客居,寓居

8.(5分)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

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意思对,略有文采满

分;其余答案酌情扣分)

9.(3分)C

问题二:

1.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围绕这条线索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2.文章一开始,记叙看雪的时间、天气、背景有什么作用?在记叙观雪的人时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最后连舟子都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3.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

1.作者的游踪。独往湖心亭看雪和湖心亭偶遇佳客两件事情。

2.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朴实地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人:他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在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去做不一般的事情。这些都突出了一个“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孤傲,同样体现了一个“独”字。

3.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表达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

拓展阅读: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主题: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篇6:湖心亭看雪阅读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阅读及答案

【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难点】

1理解本文运用的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自主学习】

1、搜集关于张岱及写作此文的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2、 反复诵读,积累字音字义。

A字音:

崇祯 更定 挐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喃喃

B词义:

上下一白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余强饮一大白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下一白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 客此

3、文章描写西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的怀念。

【学生疑惑】

【问题探究】

1.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说作者眼中的西湖的雪景有什么特点?

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3、这篇写景散文在写景的同时,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试问作者有怎样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态度?

5.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6.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

7.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8、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教后反思】

答案:

【自主学习】

1《陶庵梦忆》张岱 字宗子,

2A崇祯(chóng zhēn) 更(gēng)定 ná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 jiè nán

B词义:

上下一白 (白色)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余挐一小舟(数词,一艘)

余强饮一大白(酒杯)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上下一白 (全)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数词,一个)

是日更定矣 (这) 余挐一小舟 (携) 客此(客居)

3冬夜雪景凝静清绝 故国往事

【问题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2.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白描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3.(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4、(1)“独”字,表现处作者独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5.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6.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

7.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篇7:《湖心亭看雪》理解阅读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挐 一作:余拏)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中 “独”字如何理解?

答:“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2.作者写及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有何意义?

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答: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答: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篇8: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5.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篇9:湖心亭看雪阅读答案

(一)1.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2.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4.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5.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1.“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2.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3.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4.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相关专题 湖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