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加减法》评课稿

捏捏你捏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加减法》评课稿

【简介】感谢网友“捏捏你捏”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加减法》评课稿(共12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加减法》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加减法》评课稿

要把10的分与合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讲10的加减法时可以说时可以看着黑板说。课件分成四幅图片,中间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出现避免形式单一,可以利用老师开始所用的对数游戏等形式。活动形式可以更贴近一年级的学生。

首先由吴老师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简要讲解。

吴:讲到5+5=10,这里只是说了交换位置,应该结合图形来讲,5个红色宝石和5个绿色宝石是不一样的。

吴:教材要求要慢慢脱离图,自己动脑想改怎样列式。从算式想结果,强化分与合的.应用。

李:因为两部分的数量一样。

吴:这个部分的式子,组成和加法应该有一些联系。

陈: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说。

陈:我觉得对加法的意义强调的不够,比如9+1=10.为什么9+1=10 呢?应该加上一句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减法要突出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还剩下多少。他的重点是让学生说,得数怎么算的,要从加减法的意义帮助学生来理解。

李:我觉得9+1这里没有处理好,没有引导他,直接就列出算式了,第一幅宝石图将加减法的意义引导出来。

麦:只要加一个问题,学生就可以说出来的

李:我觉得很好的环节就是找朋友,气氛热烈。

苏:很羡慕教低年级的老师。

吴:怎样列出减法式子还应该加强一下,为什么用减法还应该问一下。

苏:减法的意义还应该渗透。

吴:学生现在分与合的部分已经很熟了,由加想减很容易。

陈:9+1=10,你读成了9和1等于10.

李:就是把第一幅图讲透一点。

李:要把10的分与合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讲10的加减法时可以说时可以看着黑板说。课件分成四幅图片,中间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出现避免形式单一,可以利用老师开始所用的对数游戏等形式。活动形式可以更贴近一年级的学生。

篇2:数学《10加减法》评课稿

数学《10加减法》评课稿

一、课始,两位老师均以对口令的方式复习了10的组成。形式活泼,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很熟练,看得出两位老师平时的教学很扎实。

二、新授环节她们各自展现出各自的风格。余老师以我校“以学为主、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展开,课前让学生自主探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作品,通过说一说、想一想、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牢固掌握一图四式,且理解了每条算式的意思及算法。同时,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具体的小花到半抽象的三角形,再到直接出示抽象的组成,由图列式、看数想图,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促使逆向思维的培养。整个过程体现了以生为本,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润物无声中将目标落实。

薛老师则先引导学生对点子图的观察、分析、抽象出加法、减法的`列式和计算方法,再放手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分析、抽象、表达、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由形到数、式的思维过渡,同时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每条算式的意思及算法的掌握。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水到渠成。

另外,余老师的一问“两道加法都表示总个数,可以只写一道,那两道减法能只写一道吗?”;薛老师的一题“如果写一道加法,两道减法,怎么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均能自然地引导学生从一图四式到一图三式过渡。

三、练习设计环节,两位老师均精心进行了设计,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余老师的最后一道,既有对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薛老师的10=+(),及最后那道恒等式,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想和函数思想。

淡妆浓抹总相宜,两位老师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两堂精彩的同课异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篇3:一年级数学《10的加减法》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10的加减法》评课稿

听了倪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倪老师的亲切可人和学生的活泼可爱。现在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收获。

1、创设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找朋友游戏形式活泼,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很熟练,看的出冯老师以前的教学很扎实。

本堂课落实三维目标的情况:借助数字卡片游戏(10的分成和组成)的复习,巩固了学生对序数的进一步认识,熟练了10的组成。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表达、计算能力。教者通过语言的引导,激励、调控手段的组织,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分析、抽象、表达、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由形到数、式的思维过渡(直观形象抽象的数学符号);教者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励手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探究新知识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参与、师生互动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自主探究出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效果较好;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倪老师选择了以直观演示法为主、自主学习和尝试法为辅、讲练结合的优化组合。练习中注重算法多样化和知识情趣化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1)创设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出示一组动物图片。学生帮助找朋友并说出数的组成,我适时板演小动物图片,使其一一对应。对已有知识10的组成进行复习和巩固。

(2)在探究新知识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参与、师生互动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自主探究出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效果较好;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学生先是根据猴子和大象的分法列式,从上面的两加两减中体会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经历了上面的分发过程,学生已经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有所了解。所以适时放手让学生分一分,你认为哪一种分法最公平?结合生活经验学生一定能够辨别出5、5分是最公正的分法。由此强调5和5只能列一加一减两个算式。

数学虽然是理性思维大于感性思维的培养,但是对于学生思想的渗透却是需要结合不同的情境适时进行的,此处老师询问:从大象和小猴子分香蕉这件事中,你懂得了什么?让学生明白做事要尽量公平,懂得谦让。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非常短,为此课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儿歌,即复习巩固了新知识,也锻炼孩子们的'手口协调能力。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

(3)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练习方式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灵活多样。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认识,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练习时孙老师采取了内容丰富、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

游戏练习、深入巩固。出示水果卡片,并创设情境。

小猴子一次只能买十个水果,可以有几种买法?

想到方案的孩子到板前去摘果子卡片,指名说一说他的方案对不对,例如:小猴子可以买4个菠萝和6个苹果,你认为符合猴妈妈的要求吗?学生在审视别人方案的同时也做到了知识内省。

练习中孩子们出现了类似7个草莓加2个梨再加1个芒果的连加方案。虽然这一部分知识是本课之后才会涉及到的,但是孩子们有这样的组合意识,而且也符合情境中猴子妈妈的要求,所以要充分肯定孩子们的组合方案。

(4)全课小结采取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归纳知识的能力。需要改进的是: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还不到位;重视小组合作学习,但学生个体独立思考还不够。

第四环节:总结全课。

学生针对本节课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教学中孙老师尽量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情境。虽然我们提倡慎用情境,但慎用不等于禁用,慎用更说明我们对教学情境的高要求、和知识的高契合、实际应用的高效率。再设计的主线是新课教学反馈练习深入巩固总结全课。知识脉络清晰,环节流畅,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篇4:《10的加减法》评课稿

《10的加减法》评课稿

“10的加减法”这课时,刚才余老师和薛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课堂,现在就这两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一、课始,两位老师均以对口令的方式复习了10的组成。形式活泼,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很熟练,看得出两位老师平时的教学很扎实。

二、新授环节她们各自展现出各自的风格。余老师以我校“以学为主、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展开,课前让学生自主探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充分利用学生的作品,通过说一说、想一想、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牢固掌握一图四式,且理解了每条算式的意思及算法。同时,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具体的小花到半抽象的三角形,再到直接出示抽象的组成,由图列式、看数想图,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促使逆向思维的培养。整个过程体现了以生为本,在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润物无声中将目标落实。

薛老师则先引导学生对点子图的观察、分析、抽象出加法、减法的列式和计算方法,再放手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分析、抽象、表达、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由形到数、式的思维过渡,同时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每条算式的意思及算法的掌握。教学目标的达成自然水到渠成。

另外,余老师的一问“两道加法都表示总个数,可以只写一道,那两道减法能只写一道吗?”;薛老师的一题“如果写一道加法,两道减法,怎么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均能自然地引导学生从一图四式到一图三式过渡。

三、练习设计环节,两位老师均精心进行了设计,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余老师的最后一道,既有对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又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薛老师的10=( )+( ),及最后那道恒等式,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想和函数思想。

淡妆浓抹总相宜,两位老师给我们呈现了这样两堂精彩的同课异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最后,我对这两堂课稍微提些自己的小看法。

薛老师的新授部分走得是由形到数、式,是否可以穿插由数、式想图,让数形结合做得更深入。另外,在练习部分,偏于数学味,生活味较为欠缺,适当添加解决问题的题型,让练习更加全面有效。

篇5:一年级数学《8,9的加减法》的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8,9的加减法》的评课稿

听了涂老师8和9的组成与分解优质课展示,这节课从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等方面来设计,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

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认为在教学中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主要体现在:

1、创设情景,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大胆地创造、使用教材,从孩子熟悉的钓鱼这一生活情景出发引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学互学,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乐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乐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乐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乐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本节课的内容8和9的分解与组成,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于是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自学,去思考,去交流尝试的结果。在这个自学、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的学生,印象必然较深,同时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成功、愉悦感;不能理解的学生,也在自学中发现困惑所在,在小组合作、相互交流中,困惑得到解答,有恍然大悟之快感。

3、实践应用,在有趣的游戏、精彩的'练习中感受乐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听,老师说,机械重复,单调乏味,学生很难活起来,动起来。在本课中,老师注意穿插游戏或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得到提高。如在巩固8的组成时,同桌合作做拍手游戏;又如在反馈练习中,师生共玩数字卡片游戏。做到师生互动、知情交融,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和谐、民主、欢快而又紧张的课堂气氛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沟通。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欲望,不断地使学生得到鼓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1、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没有面对全体学生,造成一些学生听课精神不集中。比如一开始的对口令,练习的面可以再广一些,可以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比如让学生说怎样算出8的?也没有先让学生思考,只是面对一名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样,造成其他学生不认真听讲。如果换个方式,在提问之前,要求学生认真听,并且请其他学生当评委,让学生互相评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使提问更有效。

2、在让学生总结方法时,教师对学生的一些不当的说法没有及时纠正。比如在5+3=8时,有的学生说,我是用8的分解算出来的。这种说法不妥,加法运算的依据应该是8的组成,也就是6和2组成8,而8的减法依据就是8的分解。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只要求学生说出用什么?学生也只说用8的组成,而没有接着说什么和什么组成几。这样是有所欠缺的。

3、对于课堂练习做一做第2题,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由于时间关系,教师除了让学生回答一个得数外,没有再让几个学生回答,也没有让学生对不同的答案进行比较,总结这道题的特点,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遗憾。

篇6:一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比》评课稿

今天早上认真倾听了王玲静老师执教的《比一比》一课,听后可谓收获多多,帮助多多。识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低段老师为之困惑的,而听了这节识字课后,使我对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课到底该怎么上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也因此对下一轮的教学有了足够的信心。纵观整节课,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我想用“扎实高效”一词该是最贴切的吧!

课伊始,老师首先借助多媒体通过让学生看图说话的方式引出本节课所要认读的生字词语,该环节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是多种目标融为一体的',其中不光有读准生字的音,通过看图把生字词语与事物建立一一对应的联系了解了生字的义,同时还给了学生一个进行言语表达的实践机会,是相当经济高效的。

在学生读准了字音后,接下来王老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对所学的生字进行了及时巩固强化,且层次相当清晰。先是去掉图片的帮助,让学生利用所学拼音自己去拼一拼,读一读,接着去掉了拼音这根拐棍迫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字形上去,通过这两个环节的巩固强化后,王老师又通过给生字朋友分分类这一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再一次有效地巩固所学生字,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还提供了一个句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的理由,丰富了学生的规范语言,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王老师很好的遵循了识字教学的这一原则,在学生熟悉生字朋友后,马上又出示了藏有本课生字的一首儿歌让学生读。生字巩固环节[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FFKJ.Net]的设计可谓是层层递进,步步有效!最难得的是毛老师还让学生回忆自已的生活说说在哪里曾见过这些生字朋友,培养学生在课外识字的意识,并没把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内,而是大胆地引向课外,体现了其“大语文”的教学观。

尽管这是一节教学设计近乎完美的课,但课堂教学是动态的,变幻的,因此在教学过程的推进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足之处,想与王老师交流探讨。一是在教师指名一学生给词语分类后,马上出示了句式让所有学生说说自已这样分的理由,似乎有些不太合理,因为不一定每个学生都分得正确,因此我以为这里老师还应安排一个环节让分错的学生有一个纠正的时间,在统一答案后再进行看句式说话的环节可能会更科学。二是在看图识字这一环节,老师点击课件出示的红枣根本无法确认,但老师却非要让学生看图说说果树上长得是什么,感觉太迁强,可能是老师生怕“红枣”这个词如果由自己说出的话会被扣上“灌输”的帽子,我想如果我们能时刻从学生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的话或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只要是为了学生,该讲之处我们还是应该理直气壮地讲。

篇7: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上下》评课稿

“上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喻莹教师紧紧围绕《标准》的理念,设计这一节课。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1.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节课喻莹教师始终不忘创设故事情境或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俞老师首先创设了“帮助小动物合理安排房间”的故事情境,通过学生动手亲自摆一摆,初步感知上下的位置关系。教师在学生动手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明确小动物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表述。紧接着教师通过形象的追问“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上面,有的同学说小松鼠在下面,这是怎么回事?”引发学生争论,巧妙地让学生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关系,体现了教师较强的驾驭教材能力。教师带领学生律动时所用的儿歌以及练习题的故事情境设计等都紧紧围绕知识点进行,既巩固了知识,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体味了数学。

2.喻莹教师还注重让学生在身边寻找数学,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教师不局限于课本,让学生利用身边自己喜欢的事物,结合所学的知识说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热爱数学、应用数学。

3?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利用声、形、象等创设优美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上色彩鲜艳、妙趣横生的动画,教师适时、恰当的追问,动手、动口的游戏……把学生带进了一个有趣的`数学王国,学生的思维在此自由畅想。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延长学生的注意时间。

4?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一年级小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不强,喻莹教师有意在较复杂的问题上设计小组合作的内容,通过同伴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合作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重要性。

篇8: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评课稿

怀着兴奋的心情听了谢老师和徐老师分别执教的《解决问题》,受益匪浅。特别是沈百军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解决问题如何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谈谈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闪光点。谢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课堂教学中,谢老师始终贯彻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其次谢老师的课堂练习注重层次性,一层层的深入,学生的知识随着老师的练习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了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二堂徐宾老师的课,从学生的旧知入手,先让学生猜测两张纸条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即巩固了学生的旧知,又为后面学生的新知学习埋下了铺垫。学生的兴趣也在猜测中提升,以较好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后,在徐老师的练习中,徐老师的练习始终从细小处关心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徐老师让学生每次做题目前读题;当有多个数学信息时,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选取自己需要的数学知识等等。不仅如此,徐宾老师的练习也是层层深入,从基础知识到拔高练习,学习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升,有效地实现了人人学有效的数学。

其次谈谈我对这两堂课的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在谢老师的课堂中谢老师对于比多比少两者的联系讲得还可以再深入些,是否可以在导入情节中让学生明了A比B多2个,也就是B比A少2个,也即一个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可以有两种表述方式。再讲解完后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小练习以加强巩固这个知识点。其次再教学比多比少的知识时,让学生明确求A比B多多少?就是A里面去掉与B相同的部分,即从A里面减去与B一样的数据就是A比B多多少?也即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多多少用大数减小数这个数学模型。再根据第一环节的学习让学生顺气自然得明白求B比A少多少就是求A比B多多少?也即用大数减去小数。

而徐宾老师的课堂上,我觉得在教学新知,让学生明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就是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后,先不出现去掉一个单位“1”,让学生猜测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长,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比第二张纸短,什么时候第一张纸币和第二张纸一样长。而是在这个环节后直接让学生观察,你觉得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时应该怎么做?学生应该很快得回答用一个数去乘几分之几,此后教师把这个模型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比较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样可能在后来徐宾老师在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时学生会顺其自然得讲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学模型,而不会像在徐宾老师的课堂中学生提到的就是计算时的注意点而已。其次在教学用线段图理解时,我觉得在这里徐宾老师应该一步一步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会自己用画线段图来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直接把完整形式展示给学生。

在听完了沈百军老师的讲座后,让我对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一直都知道建立数学模型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但是有时也感觉这与算法多样化有冲突,把学生的思维定在了一个方面。可是从数学的本质角度讲就是为了让学生会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模型的学习是有效的。但是数学模型的建立是需要不断的数学学习为基础的,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或者是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与思维,让学生在扎实的数学基础中学会建立模型。

篇9:一年级数学《10的认识》评课稿

第一次听冯老师的课,感觉虽然是新老师,但无论从教材的挖掘还是课堂的组织方面都像是很有经验似的。个人素质还是很高的。

1、游戏导入,师生一起拍手说10的组成,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点,在动脑动口的同时,手也没让闲着,很快将学生注意力收到课堂上来,复习了旧知,又为本节内容作了铺垫。

2、教师摆圆片,让学生说图的意思,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感受算式的意义。在学生说出四个算式后,又利用课件盖住的数,问学生没有图形该怎么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方法,设计巧妙,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3、由扶到放一步步引导学生总结出10的加减法算式。

4.在探究新知识环节,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教师适时参与、师生互动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自主探究出10的加减法的所有算式,效果较好;

5.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4.全课小结采取由学生自己回顾总结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归纳知识的能力。需要改进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需要培养。

篇10:一年级数学《左右》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左右》评课稿

听了小张老师执教的《左右》一课,收获很大,她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左右。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单是教师口头讲述,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地困难。因此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先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左右,比如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说一说文具摆放的位置,自己动手摆一摆等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使之获得切身的体会和理解。

本节课小张老师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本节课的数学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听口令做动作活动,让学生准确的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也体会了其相对性。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建立了初步的空间概念。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情境,如: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人人参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整节课充满生气。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实验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会数学。教学中,通过在桌面上摆文具这一具有操作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的用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小张老师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以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还为学生创设许多轻松、愉悦的情境,学生很自然地就参与到学习中来,轻松了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本节课从头至尾做到了激发兴趣,保持兴趣,提高兴趣,总之,这是一节非常成功的。

篇11:一年级数学《左右》评课稿

“左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生活性,可以很好地体现《标准》的理念,让学生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学习身边的数学,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因此,王老师紧紧围绕《标准》的理念,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王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数学书,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王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学生整节课在活动中认识左右,在生活中区分左右,如果再从课本上上进行一些左右的练习就更完美了,这样就会让生活中的数学回到课本中的数学。也就是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

篇12:一年级数学评课稿

高老师上的这节《10的分与合》,他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在新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玩魔术游戏。把10根彩棒放在盒子里,教师通过学生拿出的彩棒的个数猜盒子里剩下的彩棒有几个。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新授部分,分为四个部分。一、涂珠子;二、根据涂色的结果得到5道10的分成式;三、根据已有的5道分成式推出另外5道;四、试背10的分成。这四个部分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并注意了细节的处理。如第一部分涂珠子,教师先扶再放,先引导学生观察已涂好的一串珠子,推理出第二串珠子应该涂几个,从哪边开始涂,再让学生独立将下面的'珠子按规律涂好;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也都是先举出一个例子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背数的分成之前,为了使板书更清晰明了,还巧妙地用箭头将所有的10的分成式串联了起来。在引导学生背10的分成式时,先擦去一个数让学生背,再擦去两个数让学生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背的过程中还通过男女生比赛背,指名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整个新授的过程中,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地构件知识结构,教师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学生不仅有序地分,自己总结出了对10的分与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记忆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练习巩固的这部分,教师运用了多种方式,如开火车,做“找朋友”的游戏等等。在最后,还设计了两道开放题,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所学知识。

从这节的听课情况看,高老师在教学上有了较大进步,但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前要检查学生在教学时需要用的设备是否完善。

2、指明学生回答问题时速度要快一些,观望时间不宜过长。

3、学生独立练习时,教师要行间巡视指导。

4、教师语言还要再精炼些。另外,就本节课的设计,还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如整节课出现的都是教学分成式,是否可增加新的合成式。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浅显的见解,还请大家更正和指教。

相关专题 加减法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