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谈读书

玥滢流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大学生谈读书

【简介】感谢网友“玥滢流歆”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大学生谈读书(共6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大学生谈读书

准大学生”阅读的十本书

1.励志类

《做最好的自己》 李开复著

简介: 在生活中,有竞争也有合作。在学校生活中也不例外,有很多人会只顾竞争,一味的羡慕学习好的人,总想成为像那些人一样优秀的人,但谁又真正努力想过: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因此:请做最好的自己。

2.历史类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作者:(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简介:全球通史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有强烈的现实感。自问世以来,赞誉如潮,被译成多种语言流传于世,可谓经典之中的经典。

3.政治类

《论美国的民主》 作者:托克维尔

简介:民主化既是一种正当的和必然的潮流,却又是并不崇高而伟大的趋势;它既是一种政体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在民主的正当性与危险性之间、在民主的制度与民情之间有着怎样的张力呢?这就是托克维尔这部关于民主的最伟大的著述要引导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4.经济类

《经济学原理》 作者:曼昆

简介:曼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对经济学感兴趣,曼昆在举例子的时候常常会说到当红的影星、体育明星、甚至富有争议的电视剧(比如《欲望城市》)。《经济学原理》像是一个年轻而时尚的老师,谈吐风趣、风度翩翩,总是坐在学生的桌子上而不是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本书无愧于经济学的最顶级教材!

5.社会类

《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简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 篇章。真正的学者从来都是安于清贫,在艰辛的学术道路上披荆斩棘,传承人类宝贵的知识财富。费孝通先生用他的一生见证了一代学人的风范,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使社会学这门外来的学科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6.管理类

《管理的实践》 作者:(美)德鲁克

简介:现代管理学奠基之作!如果只读一本管理书籍,就读《管理的实践》。本书是第一部以全新观点的角度看待管理,也是第一部以实际执行层面所立论的管理学书籍。《管理的实践》以管理的本质切入,就管理者的角色、职务、功能的认知及其未来面临的挑战,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掀开了管理的奥秘与实务。

7.法学类

《将法律进行到底》 作者:吴忠

简介:吴忠编著的《将法律进行到底(经典法治故事趣谈)》是一本法律通俗读物。它将让我们在轻松的文风中了解经典的案例,理解法治的精神。阅读本书,仿佛坐看异国的名人如总统、法官、律师、明星当事人、嫌疑犯轮番表演,又像超越时空与他们对话。一幕幕尽显法法治故事的精彩,以及这个世界的光怪陆离。

8.自然科学类

《给讨厌数学的人:数学的奥秘&生活》 作者:(日)小室直树

简介:本书是一部揭示数学奥秘的通俗读本,是一本成为数学大[微博]师的入门书籍。日本当代全方位思想大师的倾力之作,日本产经新闻、每日新闻各大媒体专文报道,日本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这不是教你如何学会数学的书,而是一部让你了解数学重要性的巨著。深入浅出,鞭辟入里,让人能够充分了解数学本质的经典之作。

9.心理学类

《自控力》 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

简介:如果你总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工作;总是月光;想放松一下,却熬夜上网;一直想减肥,总是挫败;那么这本书就是专门为你而写的。作者麦格尼格尔吸收了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洞见,为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一门叫做“意志力科学”的课程,参与者称其能够“改变一生”。这门课程就是《自控力》一书的基础。

10.文学传记类

《看见》 作者:柴静

简介:央视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首度出书讲述十年央视生涯。个人成长的告白书,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在柴静的节目和文字中,无论是汶川地震、征地拆迁、家庭暴力,还是卢安克、药家鑫,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可以看到我们自己,他们的故事,某种意义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读书的好处

1. 刺激精神

研究表明保持精神亢奋可以减缓(甚至可能避免)老年痴呆症和精神错乱。因为保持你大脑的活跃和忙碌可以防止它失去能力。就像身体的其他肌肉一样,大脑也需要通过锻炼来保持它的强壮和健康,因此那句话“不用就没用”特别适用于你的大脑。研究发现:做谜题、玩游戏例如国际象棋同样有助于刺激大脑认知能力。

2. 减轻压力

无论你在工作上、个人交际中又或者日常生活中其他无尽的事情中承受多大的压力,当你沉浸于一个好的故事时,所有的压力都会消失不见。一本好的小说可以带你进入另一个境界,而一篇迷人的文章将会分散你的注意力,让你享受现有的时刻,忘记压力,享受放松。

3. 增加知识

你所读的所有东西都会给你的大脑带来新的信息,而你永远无法知道什么时候它们就会派上用场。你掌握的知识越多,对于将来所面对的挑战,你就准备的越充分.

此外,这里还有很多引人深思的事情:你是否发现过自己处于悲惨的情形,但是请记得尽管你可能失去一切---你的工作、财产、金钱甚至你的健康---但是你永远不会失去知识。

4. 扩充词汇

它伴随着上面的话题:你读的越多,你碰到的词增加的也就越多。而它们也将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在你每日的词汇中。发音清楚,用词得当在任何工作中都很重要。意识到你可以很自信的跟你的上司说话,这将极大地增加你的自尊心。它甚至有助于你的事业发展。相比那些词汇匮乏、对文学、科学突破和全球事件缺乏敏感度的人而言,那些在各种话题上都很博学、健谈、知识渊博的人更快(也更经常)得到提升。

读书对于学一门新的语言也至关重要。因为非母语者会在文章中碰到词汇,这将让他们的口语和书写更加流畅。

5. 提高记忆力

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你就必须分清楚它们的任务、它们的背景、野心、历史以及细微的差别,同时也必须记住贯穿故事适中的多角的复杂的情节,这只是要记得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大脑是一个很奇妙的器官,它能很轻松的记住这些东西。令人惊讶的是,你创造的每一个新的记忆将打新的神经链(大脑路径)并且同时加强已存在的路径,这将帮助你召回短期记忆同时也将稳定血液。这是多酷啊?

6. 增强分析思维能力

你是否曾经读过引人入胜的推理小说并且在小说读完之前自己就解开了谜题?如果是的话,你就可以通过记录并整理所有提供的细节,利用批判、分析的思维去分析侦探小说。

在评论情节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分析细节的能力;来界定它不是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发展是不是切当,故事情节是不是顺畅,等等……。如果你有机会和其他人讨论那本书,你将能很清楚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因为你已经考虑过小说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了

篇2:大学生谈如何读书

大学生谈如何读书

一.读书速度:如果你读书时眼睛是一个字一个字盯着看,那是显然读不下去的,只要一小会你的读书欲望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你读书时的速度要快,一眼能看一句话,甚至一行字,乃至所谓的“一目十行”。不用惊讶,一目十行似地看书并不意味着没有效率,相反看书过慢者才是真正的效率低下者。有个美国人出了本建立阅读学的书,叫这种快速浏览“检视阅读”,极力称是很有效的读书方法,我深深认同。我曾经用了四个小时时间读完陆遥的《平凡的世界》四部,事后与一个看了十几天的同学比较,我记忆的情节和对书的理解远比另一位同学好,而他是所谓非常仔细阅读的那种。

当然,检视阅读是必须学会,练会的技巧,但不代表不需要详细阅读。当在读书时遇到特别好的段落或特别必要的段落,可以把速度放到最慢,反复地读,详细地读,甚至如果有必要就把它记忆在头脑之中,对于其他段落采取检视阅读的手段。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在读书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答案是你把它略过去不用管它,因为这样的地方通常是学科内比较困难的东西,对于你一个外行来说不是很必要掌握。当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就是你不懂的这个地方很重要,这时你只能放慢整体速度对不懂的部分进行详细阅读了。

那么有人还会质疑,这样读书,不是把书糟蹋了吗?其实,一本书中有30%的精华就不错了,或者我说,你能理解30%就可以了,这30%约等于80%。当你快速阅读的时候,你脑子中总会留下一些印象,那些印象性的东西,就是将深刻印在你脑子中的知识。因为,只有你感兴趣的东西,你的思维才会接受,才会理解,而这部分东西也常常就是该书籍的精华。不管你读得怎样快,你脑子中一直存在的疑问,也会在读到某个时候迎刃而解——这与速度无关,与书中是否有你需要的东西有关。如果有的话,你读得再快,答案也是跑不掉的,这就是关键所在。

其实,我想大家肯定听过有所谓的快速阅读培训班或培训书籍的事,声称3分钟能读一本几百页的书。其实这说法部分是真的,他教你的方法就是快速检视阅读——他的方法是让你把一页书当成图形输入进你脑子中,我曾经多次尝试,的确有时候可以做到,不过需要超常规地注意力,很费心神,不太实际应用。但这说法部分是假的,所谓3分钟读完夸大其辞,是有意的虚假宣传。但不管怎么样,有这么个事在,更证实了人的阅读速度是可以很快的,只是平时我们想不到。

PS:读得慢,读得“仔细”,很多时候等同于“读不下去”。那么快速读书,即使你理解得少又怎么样呢?你说呢?

不过,量变终将引起质变,所以快速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个必须!

二.读书顺序:

很多同学一明白读书的好处之后,就拿过来大部头的书开始读,结果没过一会就读不下去了。这很正常,如果每个人都能一下子看下去就都成了超人了,这种方法显然不智。

那么究竟该如何读书呢?这需要一种策略,简单说就是选好顺序。一般来说,读某一学科书时最好先看这一学科的发展史,了解历史上这个学科是什么样子的。这可是大有好处的,因为每个学科的发展,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谬误到真理,从一个流派到众多流派,而这个学科的学科史恰恰表现的就是这些。而读史是很轻松的,在舒畅的氛围中读完学科的发展史,就基本上对学科有了理性的认识了。这时根据你的兴趣所在或逻辑顺序,你就可以进入到这个学科中了。

读完学科史之后,就要选取理论书籍了,作为一个该学科的初学者,要选取该学科初级理论书籍——很多时候你有这个初级水平就可以了,除非你想深入。现在新出的书有很多很人性化的,他在书中穿插了很多故事,一边讲故事一边讲理论,读者很容易接受(本书就想达到这个目的),而且这些讲的理论都是实用性很高的东西,值得关注。另外你在选书时要看清“……入门”“教你……”“从零学起”字样,你都可以选看,因为这些东西都适合你入门使用。

如果你入了门,对这个科目有了浓厚兴趣,就要进入深入一点的阅读了。这时候,你可以按着标准教程一步一步学习。不过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的书,除了标准教程值得看外,其他各流派的书也值得你看,这可以有效丰富你的思维。

这里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除非你想特别深入学习该学科,否则关于该学科大家名家写的书就不需要看了。这些人写的书非常难懂,不适合初级层次的读者阅读。如果很必要看一点原著,那你不妨找一本关于原著的解析书籍或其他人做注释的书籍。在哲学书籍阅读时尤其如此,我曾读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连续几天读不懂其中一段话的意思,疑为天书;后来读后人的解析,对尼采的思想才有了充分的认识,可是还读不懂他的书——读懂他们写的书的任务还是交给专业人士吧。

读书的其他方面

1.同时拥有三本书,两本比较枯燥的,一本特别感兴趣的,轮换读书;

2.有必要在大型图书馆办借阅证,能找到你想找的书并把握时代潮流;

3.给自己读书创造最良好的环境,比如适当的灯光或一杯咖啡;

4.当你读了一个学科书后,与这个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沟通交流;

5.如果你上的是你根本不愿上或对你毫无意义的课,不如用这时间读书;

6.读书遵循实用主义原则;

7.虽然有兴趣或动力等,但读书还会是很枯燥的,要有良好的耐心;

8.不要急功近利,想要读到什么就应用什么。要耐心等候读书在你内心内化的过程,然后等待哪一天才用得上。

9.各个学科的书都值得读;不过如果你的兴趣不够广泛,就读你兴趣之内的书。把你喜欢的那类书都读读,比如说同学科内的各种思想,各个流派,各个年代,很有益处。

10.理论联系实际。

篇3:谈读书

我爱读书,从小到大一直是这样。小时候,我读的是爸爸为我买的画册,精美的图画和简单的汉字令我深深地痴迷;长大了,时不时的便去书店逛逛,即便是不买,望着那一排排书架上的书心底也会莫名的多一份安全感。

是的,书会给我带来安全感,这与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感是不一样的,就好似置身于安谧的林子,倚在石头上,身边有潺潺的流水,四周有鸟儿在歌唱,还有蓝蓝的天,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烦恼。有时会突然放下手中的名著,跑到网上下一部电影,希望以此来节省看书的时间,但总是看到一半,又乖乖的捧回书,细心的阅读。电影虽生动,但短短几个小时的放映,怎能抵过作者苦心撰写的岁月!?还是手捧书的感觉更让人安心,即便是不看,只是捧着也是快乐的啊!

我爱读书,就如开头说的一样,小时候看画册,大一点看童话,再大一点就是一些名著,其实一直到现在名著也是那样长久不衰。我喜欢过言情小说,尤其是韩流的推动下,更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一段时间后,也就淡了,没意思了,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娇子”们的幻想,怎能写出凄苦的女儿情?怎能写出沙场的智勇双斗?怎能写出下层人民的不易?

没有特别喜欢的书的种类,总觉得它们很神秘,所以我总是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试着开启那一扇扇大门。有时站在书店里会捧着一本难懂的《易经》津津有味的研读半天,虽然做的多是无用功,那古人的思想总是和今天的科学相矛盾,但就是喜欢读书的感觉。看着一个个由祖先创造的汉字,时不时的还会去想像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感觉是无比美妙的。

不仅爱看书,更是爱书,对书如同对人一样,容不得半点污染。有时看着别人手中的书皱皱巴巴,被搞得不成样子,便生出几分怒气,如此待书的人,真可气!因此,凡有人问我借书,我总是得多多叮嘱,生怕伤了一丝一毫。也许有些过分吧!好在朋友们能谅解我,哈哈!

站在十六岁的尾巴上谈读书,也许会有些幼稚吧!但爱书之心却是真真切切的。

篇4:谈读书

谈读书

当代人,没有不读过书的`.但如何读书,却大有学问. 读书,得先有读书的兴趣.没有兴趣,读书,便如嚼蜡,索然无味,甚至成为负担.培养读书的兴趣,最简捷的办法,就是闲时多翻翻书.

作 者:刘新华  作者单位:广西自治区岑溪市委统战部 刊 名:中国统一战线 英文刊名:ZHONGGUO TONGYI ZHANXIAN 年,卷(期): “”(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5: 谈读书

谈读书

最近和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不期而遇,感触很深的除了这个模范家庭的浓浓亲情之外,还有就是这个书香门第的读书氛围。农村里自然少有江南钱氏这样的书香门第,有一些比较年老的大门上习惯写“耕读第”三个字,或许只是一种愿望,读不读就不明白了。因此,从小就没怎样读过书,算起来真正读书开始还是初中毕业以后的暑假,不明白怎样淘到一本《白话史记》,虽然是个不全的盗版书籍,但却构成了以后的知识结构。

真正涉猎一些书籍,并且明白了该读哪些书,还是大学时期。初入大学图书馆,会有一种选取困难症,到底该读哪一本书呢?除了亲友推荐以外,有一种方法,就是读一本书,便读与之有关的一系列的书。比如戴旭教授在《C形包围》中说“新中国的那一波战将过去以后,还有几个雷英夫,还有几个李际均,前者已经作古,后者也白发苍苍了”,雷英夫上课老师讲过,但没有留下著作,那李际均是谁呢?一搜索原先在学术领域有如此多的著作,便开始读他的《XX战略思维》,在这本书中,又多次提到李德·哈特,引用他的《间接路线》……读《间接路线》时又发现对二战史不清楚,又开始读他的《二战史》……如此便可读一系列的书,也能够明白一系列的问题。在读一本书的同时,脑海里已经清楚接下来该读哪一本书。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这天,淘宝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普通文献的检索潜力,从此不再去书店找那本书有没有?在什么位置?有没有类似的书。然而,微信微博等网络中充斥着的各类信息已经泛滥成灾。人们不仅仅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读文章上面,同时也花在了从超多的爆炸性的信息中筛选和甄别有用的文章上,甚至读完以后还要花时间在想“到底是真的假的”?因此,单靠读公众号和微博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读书需求,浅阅读和零碎阅读如同快餐和零食虽然可口,但容易造成“虚胖”,而深阅读如同粗粮才会增加营养,从而变得“敦实”。

毛主席以前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应当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一味的儿女情长,豪放派中一味的.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会让人厌倦的。人的情绪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读词如此,其实读书也是如此的。中国人常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人有侠骨,也有柔情。书也有阳刚和阴柔之分。有的书气势磅礴、视野开阔、纵横捭阖、洋洋洒洒、痛快淋漓,读起来有一种浩然之气;有的书温柔细腻、率真随性、纯朴自然,读起来能够增添生活趣味。这样的书就应兼读,才不失侠骨柔情,才清秀自如,气有浩然。

“自古不谋万事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读书也能够改变一个人的胸怀和格局。一个人不可能经历所有的热闹、所有的惊心动魄和风云际会,不可能单靠经历而到达“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境界,但能够透过读书去感知和改变。书读得多了,想得多了,听得多了,看的多了,胸怀宽广了,格局大了,自然就明白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也就明白了什么事该投入多少的精力。毛主席手不释卷,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他说道:“说战略胜利取决于战术胜利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意见没有看到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要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关照得好或者不好”,他老人家的这句话一下子否定了“战术决定战略”,“战斗决定战争”,也就否定了充斥在各类心灵鸡汤中的“细节决定成败”。以前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

瘸了一匹战马,败了一次战役;

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乍一听觉得深受启发,之后发现这就是个伪命题。把国家的存亡归根于一个钉子上,这个黑锅难怪只能存在于心灵鸡汤而不会出此刻历史长河里。如果一个钉子能决定国家的命脉,那么也是“国之司命”级别的指战员参加决定国家命运的战役时,他所骑的马有一个起关键性作用的铁钉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掉了链子。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之后的骑兵如果从中仅仅悟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的旁门左道,将绝大多数精力放在了马掌的铁钉上,使得本该思考和练习如何打赢的人放下了手中的刀枪,拿起了铁匠的锤子,乐此不疲地把精力聚焦在钉马掌、检查钉子上,那这支骑兵能不能战胜敌人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这是后话。

文如其人,读书也能够认识那些未曾谋面的知音、良师和益友。古人常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三不朽而毕生孜孜以求,因此经常“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或许是中华文化连绵千年而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惺惺惜惺惺,虽相隔百世,透过书籍,也能够读懂作者,引起共鸣。比如李际均、乔良、王湘穗等教授的学术作品洋洋洒洒,夏虫不可语冰,只有读进去以后,才会懂得其深沉的忧思和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他们以独特的智慧和风骨,唤醒手握重器的蒙者,颇有春秋战国谋士陈其利弊、纵横捭阖之气。学术研究当如此,不然万马齐喑、千篇 一律,又何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天涯若比邻,这些阅历丰富的长者、博士生导师以书的形式存在于眼前给予人生点拨,或许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

读书也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度和修养。一个人的才华和气质是能够透过读书的积累而凝炼和培塑的,因此有人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以前读过的书。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能够变其气质。“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一个人清盈灵动、潇洒自如、观之可亲,除了与其天生和家庭教养以外,更多的和读书有关。上大学时一位工科教授温文尔雅、气度非凡,年过半百而颇有青春意气,在课余跟我们谈及读书,从《红楼梦》到“留得残荷听雨声”,再到李义山本人,再到“相见时难别亦难”,信手拈来。他说“你一天读一首诗,时间一长,自然会是另一种气质”。

然而,说了些读书的好处,读书最难的却是“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的时候悟出一个道理很容易,而要去践行却很难。比如“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理解起来容易,写起来更容易,然而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我记得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里有一个情节,法学教授出身高玉良不断地吟诵抄写一首《好了歌》,并以此委婉地劝说官迷心窍的得意门生祁同伟,说明《好了歌》中的道理不是不懂,然而自己却一错再错,锒铛入狱,实在是可悲可叹,为后世读书人敲响警钟,惊醒梦迷人。

哀莫大于心死。也许读书会让一个人找到精神皈依之所,我时常好奇有的人为什么会如此地敬业,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从少年意气到皓首穷经,把一件事当做人生的起点和归宿,直到有一天我读过了他们写的书。

蓝兔|作者

篇6:谈读书作文

有人以书为心,有人以心为书。读书者,一曰解心灵之饥渴,二曰解知识之饥渴。饥渴者,求知也,求智也。

——题记

以书为心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应是以书为心者所言。所谓以书为心,即探求,求知。心中对这个奇妙异幻的世界有无限的好奇,以得到答案为乐。方程式、定律、未解之谜、奇异现象……一个个吸引人的标题,一段段大自然给予的真理,造就一位位给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数学家、科学家。他们不仅以书为心,而且在许多书中寻找更多未解的问题,于是又有更多的真理公布于世。

读书要有“勤”,能“苦”。勤,勤者多得,因为他能接触比平常人更多的书籍,这意味着他能获得更多真谛;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些人,称之为学者。

以心为书

心,是个奇幻莫测的无底洞。它能创造出许多情感, “哭笑不得”、“又恨又爱”、“乡愁情愁”这类比比皆是。这就是人类和动物的最大区别。

这类人,与其说他们是读书,不如说是读心。读心灵中的悲愤、喜悦、仇恨、爱情、仰慕、妒忌……其快乐决不逊于知识方面的满足。这是一种感觉,不同的心说着不一样的感情,但是语言是一样的。

一汪清泉,一片芳草,一川崎岖。

我也是个读心者。

我需要得到更真实的情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会我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每一次挑战,而且只要相信自己,便无过不去的障碍;《名人传》以三个世纪伟人的生平经历,让我了解了文豪、大家们的内心;《简·爱》说,精神上的坚强比身体上的高大更强悍;《做人·立身·处世》用苍老而不失威严的口吻教育我该是个怎样的人,怎样才能成为堂堂男子汉屹立在这个世界上,怎样问心无愧……

心灵上的充实,才能对知识有“勤”,有“苦”,才可以更上一台阶。

这些人,称之为智者。

探幽

幽静的角落,往往涵藏着更大的真理。——因为喧闹的地方已经被搜罗一空且为世人所知了。黑暗远比光明更富有吸引力。

所以才有了“蛀书虫”(著书虫)……世界上不能没有他们,他们才能推动历史的巨轮向前行。因为旧的书“蛀”光了,必然会有更新更好的书面世。这就是文化的进步。

不管是以书为心,还是以心为书,写书者为读书者开辟道路,而读书者读书多了也会变成写书者,就这样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一代换一代,书海无涯。——我是一个乘船者,也是一个划船者——这就是我的水手日记。

【实用的谈读书作文汇总五篇】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