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护士考试指导炎症之急性炎症二

越南糕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执业护士考试指导炎症之急性炎症二

【简介】感谢网友“越南糕”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执业护士考试指导炎症之急性炎症二(共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执业护士考试指导炎症之急性炎症二

二、血管通透性升高 炎性水肿除了在炎症的最早阶段是由于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导致流体静力压升高、血浆超滤,使基本不含蛋白质的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所致外,富含蛋白质的渗出液的产生则主要是由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的。由于大量蛋白质从血浆到达血管外间质,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使更大量液体聚集在间质内,从而形成炎性水肿或浆膜腔炎性积液。

微循环血管通透性的维护,主要依赖于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在炎症过程中,下列机制可引起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图5-2)。

1.内皮细胞收缩在组胺、缓激肽和其它炎症介质与内皮细胞受体结合后,可迅速引起内皮细胞收缩,致使内皮细胞间形成宽约0.5~1.0μm的缝隙。由于这些炎症介质的半寿期较短仅15~30分钟,故这种反应被称为速发短暂反应(immediate transient response)。此反应仅累及20~60μm口径的细静脉,而细动脉和毛细血管不受累。抗组胺药物能抑制此反应。

2.直接内皮损伤 如严重烧伤和化脓菌感染等严重刺激可直接造成内皮细胞损伤,使之坏死和脱落。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迅速,并在高水平上持续几小时到几天,直至受损血管内形成血栓,此过程被称作速发持续反应(immediate-sustained response)。细动脉、毛细血管和细静脉各级微循环血管均可受累。

轻、中度热损伤、x线和紫外线损伤以及某些细菌毒素所引起的内皮细胞直接损伤等则发生较晚,常在2~12小时之后,但可持续几小时到几天,称为迟发持续反应(delayed prolonged response)。此反应仅累及毛细血管和小静脉。

图5-2 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四种机制模式图

左上图示内皮细胞收缩,累及细静脉;

右上图示直接损伤内皮细胞,累及全部微循环;

左下图示白细胞介导之内皮损伤,主要累及细静脉和毛细血管;

右下图示再生内皮细胞,主要累及毛细血管

篇2:执业护士考试指导炎症之急性炎症六

2.纤维素性炎症 纤维素性炎症(fibrinous inflammation)时以纤维蛋白原渗出并在炎症灶内形成纤维素为主。光镜下,苏木素伊红染色可见大量红染的纤维素交织呈网状,间隙中有中性粒细胞及坏死细胞的碎屑。大片纤维素在镜下表现为片状、红染、质地均匀的物质。纤维蛋白原的大量渗出,说明血管壁损伤较重,多由于某些细菌毒素(如白喉杆菌、痢疾杆菌和肺炎双球菌的毒素)或各种内源性或外源性毒物质(如尿毒症时的尿素和汞中毒)所引起。病变常发生于粘膜、浆膜和肺。在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如白喉、细菌性痢疾),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的粘膜上皮常混合在一起,形成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因此,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为假膜性炎(图5-9,图5-10)。由于局部组织结构的特点不同,有的假膜牢固附着于粘膜面不易脱落(如咽白喉),有的假膜却与粘膜损伤部联系松散,容易脱落(如气管白喉),脱落的假膜可堵塞支气管而引起窒息。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常见于胸膜腔和心包腔,如肺炎双球菌引起的纤维素性胸膜炎及风湿性心包炎。在心包的纤维素性炎时,由于心脏的搏动,使心外膜上的纤维素形成无数绒毛状物,覆盖于心表面,因而又有“绒毛心”之称。此外,大叶性肺炎的红色和灰色肝样变期均有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

图5-9 白喉

咽喉及气管和支气管粘膜表面有假膜覆盖

图5-10 纤维素性胸膜炎

胸膜表面覆盖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

篇3:执业护士考试指导炎症之急性炎症四

氧代谢产物可通过下列途径杀菌: ①与细菌细胞膜磷脂分子中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细胞膜的生理状态破坏,细胞膜对阳离子的通透性升高。细菌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可激活钙依赖性磷脂酶和某些蛋白激酶,从而造成细菌的损伤和死亡。

②与氨基酸、蛋白质和糖分子上的某些反应基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酶失去活性,一些大分子物质改变其物理和生物学特性。

③可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与细菌内部分子起作用。

④与细菌的dna发生反应,促进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此外脂质过氧化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丙二醛,后者与dna发生交联,从而影响dna复制,阻断细菌繁殖,最后导致细菌死亡。

因此,h2o2-mpo-cl-系统是最有效的杀菌系统,其杀菌效能比单独h2o2强50倍,而且对细菌、真菌、支原体和病毒均有杀伤效应。

白细胞颗粒中那些不依赖氧的物质也能杀伤病原体,包括增加细菌通透性蛋白(bacterial 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即bpi蛋白)、溶菌酶(水解细胞之细胞壁)、乳铁蛋白和一组新发现的富含精氨酸的阳离子蛋白质,后者能溶解细菌细胞壁,被称作杀菌(phagocytin)或防御素(defensins)。吞噬作用完成后,吞噬溶酶体内的ph降至4~5,其内的酸性水解酶就可在此种合适的的ph环境下发挥降解细菌的作用。

通过吞噬细胞的上述杀伤作用,大多数病原微生物被杀伤。但有些细菌,在白细胞内处于静止状态,仍具有生命力和繁殖力,如结核杆菌,一旦机体抗抵力下降,这些病原体又能繁殖,并可随吞噬细胞的游走而在体内播散。生活在吞噬细胞内的细菌难以受到抗生素和机体防御机制的影响,故很难在机体内消灭。

(2)免疫反应:免疫反应需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协同作用。淋巴细胞大小不一,直径6~16μm。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的一侧常有小凹陷,核染色质呈致密块状,故着色深。胞浆少,可见少数不含过氧化酶的嗜苯胺蓝颗粒。淋巴细胞又分为t细胞和b细胞。浆细胞形状特殊,呈一端稍粗的卵圆形,核呈圆形,位于细胞的较粗端一侧,在胞浆侧与胞浆间有一亮晕核的异染色质丰富呈轮辐状排列。胞浆略嗜碱性,电镜下富含粗面内质网。其功能在于产生抗体。

抗原进入机体后,巨噬细胞将其吞噬处理,再把抗原递呈给t和b细胞,使其致敏。免疫活化的淋巴细胞分别产生淋巴因子和抗体,发挥其杀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常见于慢性炎症,尤其是与细胞免疫有关的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如结核、梅毒等。

(3)组织损伤:在某些情况下,白细胞激活后可向细胞外间隙释放其产物,这些产物包括溶酶体酶、氧源性代谢产物和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和白细胞三烯)等。这些产物本身有强烈的介导内皮细胞和组织损伤的作用及加重原始炎症刺激因子的损伤效能。这种白细胞介导的组织损伤在许多人类炎症性疾病中都能见到,类风湿性关节炎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5.白细胞的功能缺陷如前所述,白细胞在机体的防御反应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先天性和获得性白细胞功能缺陷将造成病人的反复感染。从白细胞先天性功能缺陷的病例可加深对白细胞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的认识。现举例说明如下:

(1)吞噬功能缺陷:可表现在从与内皮细胞的粘着到杀菌活性的全过程。

1)粘着缺陷:典型的例子是白细胞粘着缺陷(leukocyte adhesion deficiency), 见于常染色体隐生遗传病,其发病机制在于lfa-1和mac-1中的β链生物合成缺陷,因而影响白细胞粘着于内皮细胞。

篇4:执业护士考试指导炎症之急性炎症七

六、急性炎症的结局 在炎症过程中,如渗出和增生等抗损伤过程占优势,则炎症逐渐向痊愈方向发展;相反,如损伤性变化占优势,则炎症逐渐加重并可向全身扩散;若损伤和抗损伤变化暂时难分“胜负”,则炎症转变为慢性。

(一)痊愈

大多数炎症病变能够痊愈。

1.完全痊愈在炎症过程中,清除病因,溶解吸收少量的坏死物和渗出物,通过周围健康细胞的再生达到修复,最后完全恢复组织原来的结构和功能。

2.不完全痊愈如炎症灶的坏死范围较广,则由肉芽组织修复,留下瘢痕,不能完全恢复组织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二)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致炎因子不能在短期内清除、或在机体内持续存在,而且还不断损伤组织,造成炎症过程迁延不愈,急性炎症转化为慢性炎症,病情时轻时重。

(三)蔓延扩散

在病人的抵抗力低下,或病原微生物毒力强、数量多的情况下,病原微生物可不断繁殖并直接沿组织间隙向周围组织、器官蔓延,或向全身扩散。

篇5:执业护士考试指导炎症之急性炎症三

三、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 炎症反应的最重要功能是将炎症细胞输送到炎症局部,白细胞的渗出是炎症反应最重要的特征。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渗出可吞噬和降解细菌、免疫复合物和坏死组织碎片,构成炎症反应的主要防御环节。但白细胞也可通过释放酶、化学介质和毒性自由基等,引起组织损伤并可能延长炎症过程。

白细胞的渗出过程是极其复杂的,经过附壁、粘着、游出和趋化作用等阶段到达炎症灶,在局部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

1.附壁 随着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流缓慢,白细胞离开轴流,并沿内皮滚动。此时内皮细胞表面衬覆一层滚动的白细胞,犹如在人行道上前进的人群。最后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

2.粘着 虽然多种因素影响着内皮细胞与白细胞的粘着,诸如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面负电荷被中和而相互排斥力下降,二价阳离子桥接内皮细胞与白细胞而促进粘着等,但现在明了这种粘着是内皮细胞和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adhesion motecule)相互识别引起的。炎平可使内皮细胞和炎症细胞表达新的粘附分子,增加粘附分子的数目和增强彼此的亲合性。

某些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而另一些作用于白细胞,还有一些作用于两者,促进粘附分子的表达。

(1)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在补体c5a作用下白细胞增加三种整合蛋白类糖蛋白的表达。整合蛋白是由不同的α单位和β亚单位构成的异二聚体,具有广泛的生物功能。促进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着而表达于白细胞的整合蛋白包括lfa-1、mac-1和p150-95(即cd11/cd18复合物)。c5a不仅可促进这三种整合蛋白的表达,还可改变其构象而增加与配体的亲合性。

(2)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在内皮细胞表面mac-1和lfa-1的配体是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在il-1和其它一些炎症介质的作用下,内皮细胞可增加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高表达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1(endothelial leukocyte adhesion molecule 1,elam-1)可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粘着;高表达icam-1促进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粘着;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促进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粘着。

(3)肿瘤坏死因子(tnf)则可促进内皮细胞和白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

3.游出和趋化作用 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称为游出(emigration)。粘着于内皮细胞表面的白细胞沿内皮表面缓慢移动,在内皮细胞连接处伸出伪足,整个白细胞逐渐以阿米巴运动方式从内皮细胞缝隙逸出,到达内皮细胞和基底膜之间,最终穿过基底膜到血管外(图5-3)。用电子显微镜可追踪此游出轨迹。一个白细胞通常需2~12分钟才能完全通过血管壁。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都是以此种阿米巴运动方式游出的。血管壁受严重损伤时红细胞也可漏出,但这是个被运过程,是流体静压力把红细胞沿白细胞游出的途径或内皮细胞坏死崩解的裂口推出血管外。

图5-3 中性粒细胞的附壁和游出

注入致炎因子(毒素)10小时后的局部小静脉,可见四个中性粒细胞,1.中性粒细胞与多个红细胞(rbc)位于血管腔内,2.中性粒细胞正穿过血管壁到达血管外,3.中性粒细胞位于内皮细胞(e)和周细胞(p)之间,4.中性粒细胞游出达到血管外×4000

篇6:执业护士考试指导炎症之慢性炎症

第三节 慢性炎症

致炎因子持续存在并且损伤组织是发生慢性炎症的根本原因。各种器官的慢性炎症除从急性炎症转化而来外,还可以其他方式发生。急性炎症反复发作,而发作间期无明显症状也是慢性炎症,如慢性胆囊炎、慢性肾盂肾炎等。慢性炎症还可潜隐缓慢地逐渐发生,临床上开始并无急性炎症表现,常见于细胞内感染(如结核杆菌、病毒感染),这些病原体的毒力不强,但可引起免疫反应;或长期受不能降解却有潜在毒性物质的刺激(如矽肺);或持续存在的、对抗自身组织的免疫反应即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一般慢性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炎症灶内主要是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单核吞噬细胞的浸润对慢性炎症十分重要。单核细胞从血管游出后转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还可被激活。在炎症灶局部巨噬细胞的积聚有三方面的原因:①由于从炎症灶不断产生吸引单核细胞的趋化因子,如c5a、纤维蛋白多肽、阳离子蛋白质及胶原和纤维粘连蛋白的分解产物等。因此,从血液循环中渗出的单核细胞源源不断来到局部,这是局部巨噬细胞的主要来源。②游出的巨噬细胞在局部通过有丝分裂而增殖,但巨噬细胞局部增殖的起始动因还不清楚。③炎症灶内的巨噬细胞寿命长,并能长期停留局部而不游走。单核细胞在细胞因子(如γ干扰素)、细菌内毒素和接触包被有纤维粘连蛋白界面等因子的作用下,可被激活。激活的单核细胞分泌多种生物活性产物,是造成慢性炎症中的组织破坏和纤维化的重要介质。

至于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与免疫有关的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已很明确,但其在非免疫性炎症中的功能尚有待于研究。应当指出,中性粒细胞通常是急性炎症的标志,但在一些慢性炎症,也可见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形成脓液;反之,淋巴细胞浸润也并非总是慢性炎症的特征,在急性病毒感染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时,淋巴细胞则为炎症浸润的主要成分。

单核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激活淋巴细胞,而激活的淋巴细胞可以产生炎症介质,也是造成慢性炎症持续的重要因素。

嗜酸性粒细胞在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时十分常见,其颗粒中所含的主要碱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bp)对寄生虫有毒性,而且可引起哺乳类动物的上皮细胞溶解。

2.纤维母细胞增生,有时小血管也增生。慢性炎症出现这些变化的机制尚在研究中,但有些介质可能起一定作用。体外实验证明,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pdgf)和纤维粘连蛋白(fn)分解产物对纤维母细胞有趋化作用。此外,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衍生因子都能在体外刺激纤维母细胞增生并产生大量胶原。因此,慢性炎症反应常伴有明显的瘢痕形成,造成肠道等的狭窄和浆膜面粘连。巨噬细胞衍生的可溶性因子可在活体内刺激血管新生。

3.局部组织的某些特殊成分如炎症灶的被覆上皮、腺上皮及其他实质细胞也可发生明显增生。

二、慢性肉芽肿性炎症

以在炎症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细胞增生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症(chronic 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结节较小,直径一般为0.5~2mm。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不同的病因可以引起形态不同的肉芽肿,因此病理学可根据典型的肉芽肿形态特点作出病因诊断,如见到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的形态结构就能诊断结核病。

1.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的常见病因

(1)某些细菌感染,其经典的例子为结核病、麻风和梅素。

(2)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如组织胞浆菌病和血吸虫病。

(3)异物,如手术缝线、石棉和滑石粉等。

(4)原因不明,如肉样瘤病(sarcoidosis)。

篇7:执业护士考试指导之炎症的概述二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局部组织的变质(alteration)、渗出(exudation)和增生(proliferation)。在炎症过程中这此病理变化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发生,一般早期以变质和渗出变化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但三者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一般地说,变质属于损伤过程,而渗出和增生则属于抗损伤过程。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变质既可发生于实质细胞,也可见于间质细胞。实质细胞常出现的变质包括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凝固性或液化性坏死等。间质结缔组织的变质可表现为粘液变性,纤维素样变性或坏死等。

致炎因子的直接损伤作用、炎症过程中发生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的共同作用,造成局部组织的变质。因此变质的轻重是由致炎因子和机体反应两个方面决定的。

2.渗出 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质和血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间质、休腔、体表或粘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病变是炎症的重要标志,在局部具有重要的防御作用。

炎症渗出是由于局部血管通透性升高和白细胞为主动游出所致。在炎症渗出液(exudate)内蛋白质含量较高,并含有较多的细胞成分和其碎屑。因而由炎症所引起的浆膜腔渗出液,比重高于1.020,外观混蚀,细胞含量多,这些有别于单纯因静脉回流受阻所形成的漏出液(transudate)。渗出液和漏出液均可在组织间质聚积,造成水肿(edema),或在浆膜腔造成积液(hydrops)。

3.增生 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可增生。在某些情况下局部的上皮细胞或实质细胞也可增生。正是这种增生反应使损伤组织得以修复。许多生长因子参与刺激间质和实质细胞的增生,其机制与再生和修复过程相似。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