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赠汪伦》 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Lx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古诗两首《赠汪伦》 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简介】感谢网友“Lx3”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赠汪伦》 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共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古诗两首《赠汪伦》 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根据注释或工具书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正确默写这首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最后两句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采用的夸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预习准备

给古诗划分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可以站起来摇头晃脑读、小组齐读、个别读等方式)

把你认为本诗中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

新课自学尝试

一、整体感知,小组合作

1、(个人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确、流利的通读古诗。

2、(合作完成)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小组成员合作,弄清每一句古诗意思。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3、同学汇报古诗意思,其余同学安静、认真听后可补充。

新 课 自 学 尝 试 二、品读古诗,体会、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一)(个人完成)品读一、二句

1、这是一首送别诗,根据一、二句内容来看是(     )要走了,(   )来送别。

2、送别的方式是(     ),李白没有走之前,知道汪伦会用这样的送别方式吗?(A知道   B不知道)你是从句子中哪个词语知道的(      )

3、汇报答案

(二)(小组合作完成)精读三、四句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两句。

2、根据下面给出的提示体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①“深千尺”:说明了什么?是不是真的有千尺深?在这里作者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

“不及”:什么意思?桃花潭的水很深了,但仍比不上什么?(          )

②“送我情”:这里把桃花潭的水深和汪伦送“我”的情深作比较,让我们感觉到水深不及情深。

(小组内交流)请你用“即使……也”这个关联词把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还可以用什么关联词?

(三)自学后小结:古诗叙事的句子是哪两句

古诗抒情的句子是哪两句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和友人离别时                              。

5、配乐背诵。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人的歌。此时,你就是李白;此刻,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用背诗的形式表达出来吧!(小组内自由背诵,指名背诵,齐背)

展示研讨 1、学完这首古诗,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还有无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达标检测拓展

1、默写古诗。

2、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续写一篇文章,老师帮你开个头:岁月轮回,时光穿梭,转眼间已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一天,李白乘坐着一辆轿车到桃花潭去游玩。正看得起劲时,忽然后面有人喊了声:“李白!”李白回过头来一看,原来---------。你能接着写下去吗?发挥你的想象试一试。

课堂收获与不足 签名:

[古诗两首《赠汪伦》 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篇2:赠汪伦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赠、汪、伦、舟、欲、踏、潭。会写三个字:舟、乘、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珍惜友情。

导学过程:

一、搜集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是__朝诗人__。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识字写字。

学习指南针:读古诗,找出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练习说话。 达标训练:

(1) 我会读:赠 汪 伦 舟 欲 踏 潭

(2) 我会在田字格上写:舟 乘 汪

(3) 我会给生字找朋友,并选择其中一个词说一句话。

舟( ) 乘( ) 汪( )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古诗

学习指南针:先自己试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听老师范读,练习朗读。

看出来的。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汪伦是用____这种方式来送李白的,我是从“________”这句诗看出来的。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4)汪伦很舍不得李白离开,想像一下当时他们的对话,李白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汪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景此情,深深感动了李白,他不禁脱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写诗技巧,感悟意境。

学习指南针:多读古诗,找出这首诗作对比的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达标训练:

诗中将“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作对比。从中我体会到了李白与汪伦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背诵

学习指南针:想象诗中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训练

1、朗读李白写的另外一首离别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杨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2、课后,请同学们去查一查另外一些送别诗,我们在班会课上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读得好。

三、研读品味,感悟意境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学习指南针:认真观察插图,对照诗句,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达标训练:

(1)这首诗的题目中的`“赠”的意思是_____

(2)观察插图,在图中指出李白和汪伦,我是从“________”这句诗

篇3:《赠汪伦》导学案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下的设计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注重了识字的趣味性,倡导自主识字,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并引领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和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在读、说、唱中理解诗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懂得珍惜友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读读、说说、唱唱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课题

1.看图交流(出示课件:一位昔日的好朋友要转学了,他们在分别时的情景。)小朋友们,请看看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启发性的谈话,可以拉近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课堂。】

2.导入,板题,读题.

3.交流资料: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那么,谁能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呢?(让学生交流有关的资料)

4.师讲故事:李白与汪伦能成为好朋友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资源共享,相互交流资料,从而使学生对李白与汪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真正地走近诗人,体验其人、其情,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 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评价,再读。

3.齐读。

4.识记生字.

过渡:生字宝宝看大家读得这么好,也想来考考大家,有信心过关吗?(课件出示生字。)

第一关:读字音。

第二关:记字形。

第三关:说字义。(联系诗文。)

5.摘“智慧星”游戏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闯关识字的形式,并通过多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巩固识字,激发学生参与识字的热情。】

三、再读感悟 想象画面 体会意境

1.回忆学法:我们以前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古诗的呢?

(板: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文)

2.今天咱们就继续用这个学法来学习这首古诗,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录音边想脑子里会出现什么画面?(交流)

3.自由朗读古诗,遇到不懂的就作个记号。(自由读----指名读)

4.就学生所提的问题四人小组结合资料与注释自学。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5.检查自学情况

(1)解释“踏歌”并表演。

(2)大家都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不但把他送出家门,送出村口,送上船,而且还用这样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中你都感受到了什么呢?

(3)除了从踏歌相送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深情外,还从哪些诗句当中可以看出他们那浓浓深情?(三、四句)

(4)重点指导朗读三、四句(个人读---范读---齐读)

(5)其实,有个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里的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到底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在学生有疑问却不知如何表述,或有问题未能提出时,教师把难点问题留给学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意,同时用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由传统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营造了一个师生之间的民主氛围,从而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6.这时由师小结:哦!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来比喻情深。

(板书:水深--情更深)

7.是呀!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李白的情谊深呀!那就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浓浓的深情吧!(朗读全诗)

8.重点的词语我们都已经解决掉了,那么,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呢?(找好伙伴讨论)

9.指名汇报说诗意

10.待学生对古诗的大意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后,就让他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这首诗的感受,例如朗读、描图、说诗意、表演等等。(小组练习)

【设计意图:这样引导学生有个性化的朗读,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会使他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通过让学生以小组表演、描画等形式,体会古诗意境,就既解决了对古诗大意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指导背诵 学唱诗歌

1.刚才你们这样指指、说说、描描、画画、演演,已无形当中把诗歌都背出来了,谁能背的就请站起来背背!

2.诗歌,它不仅是一首古诗,同时也是一首歌曲,请欣赏儿歌《赠汪伦》并学唱。

五、扩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提供一首,供大家课外自学:《别董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六、指导写“舟、乘、汪”3个字

李白不但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书法大家,现在,就让我们学着这位伟大诗人写一写本课的3个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认读并组词

2.分析字形,哪个字最难写。

3.教师示范“乘”的书写,学生书空。“舟”和“汪”引导学生参照“船”和“王”的书写自己描红并练写。

4.评价书写。

【设计意图: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缩影,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自主识字,找出关键笔画,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5、赠汪伦

水深---情更深

篇4:古诗两首《别董大》 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学    科 语文 课  题 古诗两首《别董大》

年 级 四年级 课  型   公开课 执教人

学习目标: 1、根据注释或工具书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最后两句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预习准备

1、把你认为本诗中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

2、了解作者

3、了解本诗写作背景

新课自学尝试

一、整体感知,小组合作

1、(个人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确、流利的通读古诗。

2、(合作完成)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小组成员合作,弄清每一句古诗意思。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3、同学汇报古诗意思,其余同学安静、认真听后可补充。

新 课 自 学 尝 试 二、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写出相应的诗句。 )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吗?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

3、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 。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所以,诗人开导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如果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

4.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 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

3.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 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会记住本诗中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                         ),(                            )。

5、配乐背诵。

展示研讨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

达标检测拓展

以《别﹡﹡》为题,不限体裁,写给亲人或朋友。练习以景抒情。

课堂收获与不足

签名:

[古诗两首《别董大》 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篇5:赠汪伦古诗拼音版

赠汪伦古诗拼音版

《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下面整理了赠汪伦古诗拼音版,希望对您有帮助~

《赠(zèng)汪(wāng)伦(lún)》

[唐(táng)] 李(lǐ)白(bái)

李(lǐ)白(bái)乘(chéng)舟(zhōu)将(jiāng)欲(yù)行(xíng),

忽(hū)闻(wén)岸(àn)上(shàng)踏(tà)歌(gē)声(shēng)。

桃(táo)花(huā)潭(tán)水(shuǐ)深(shēn)千(qiān)尺(chǐ),

不(bù)及(jí)汪(wāng)伦(lún)送(sòng)我(wǒ)情(qíng)。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篇6:古诗赠汪伦全文拼音版

古诗赠汪伦全文拼音版

赠汪伦 李白

xiàng wǎn yì bù shì

向 晚 意 不 适 ,

qū chē dēng gǔ yuán

驱 车 登 古 原 。

xī yáng wú xiàn hǎo

夕 阳 无 限 好 ,

zhǐ shì jìn huāng hūn

只 是近黄 昏 !

闻:wén1.听见:~诊。~听。2.听见的事情,消息:新~。传~。见~。3.出名,有名望:~人。~达。4.名声:丑~。

好的词语:

踏歌:tà gē:,中国传统舞蹈。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远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

出名,有名望:~人。~达。4.名声:丑~。

好的句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7—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赏析

此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篇7:赠汪伦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及重点

1.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友情的真挚

2.诵读与融情想象中,咀嚼和揣摩重点诗句的情味,体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讲故事解题

1.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要做的是填颜色的游戏,世界上的颜色有许许多多,你看填哪一种最妙?

课件出示

世界是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色彩而美丽,人生因为有了知心的朋友而精彩。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带来一个关于朋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别人,而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他生活在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代,是一位有才华的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喜欢喝酒,经常在喝得酩酊大醉时即兴吟诗,流传至今的有990多篇。他是谁?他和朋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讲述李白与汪伦的故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安徽泾县有个叫汪伦的人,他是个酿酒师,他非常喜欢诗歌,非常地仰慕诗人,

尤其是当时鼎鼎大名的诗人李白。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 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作了《赠汪伦》这首诗。

3、板书课题《赠汪伦》,指名读,齐读。

4、学习生字“赠”和“伦”

(1)强调读音。

(2)区分字形

二、初读古诗  整体感悟

1、生自由读古诗

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借助书中的拼音,自由的读一读这首诗。一定要做到读准字音,熟记字形。

2、指名读古诗

谁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

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指导朗读

孩子们,古诗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诵读古诗时一定要讲究停顿,大家读到划线处要稍微停顿一下 ,大家再练一练。

4、多种形式展示读

谁想试一试?小组展示读(板书重点词做标记“将、忽、深、及”)男生读、女生读

三、品读诗文,激发想象。

(一)前两句疑难解析

1.孩子们现在请你默读古诗的前两句,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个词的意思?

解读第一句。

师:谁来读第一句?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舟”是什么意思?“欲”呢?“行”呢?

师:齐读一遍。这句要怎样读?

师:是啊,要读得缓慢一些,因为李白不忍离开自己的好朋友汪伦,他是怀着依依惜别之情离开的,所以要读得徐缓些,要体现出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我们一起读,来吧,开始!

3、解读第二句。

师:李白乘着船将要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来接着读?

师: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踏歌”什么意思?试过踏歌吗?咱们来试一试。(试试用脚打节拍,再配上简单台词“李白李白,欢迎再来”。)

读这句诗,你们发现什么问题没有?能够发现问题的同学有双慧眼,火眼金睛。

(为什么要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别呢?)

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上路之后,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我们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

请学生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送别方式。

师:拥抱和招手都是我们经常见到的送别方式,可汪伦却与众不同,他对李白是踏歌相送。送别一般都是很悲伤的,李白是性情豪放的诗人,会喜欢这种悲悲切切的送别形式场面吗?是啊,只有真正了解李白的人才会用这种如此独特的方式送别,真是知李白者,汪伦也。

踏歌这种送别的形式是汪伦他们当地送别最要好的朋友的一种礼节,汪伦踏歌相送,李白事先知道吗?你是从个词看出来的?(忽)

这里李白有两个没想到,你认为是哪两个没想到?(李白带着惆怅的心情离开汪伦,没想到汪伦来送他,从“忽闻”可以看出;另一个没想到送别的方式很特别,洋溢着热情。从“踏歌”可以看出。)

李白此时心情怎样?

(A惊讶的,读-- B激动的,读--  C喜出望外的,读--)

4、总结一二句。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句写了一件什么事?板书:叙事

解读三四两句

耳边回荡着汪伦发自肺腑的歌声,眼前流动着碧绿的桃花潭水。李白百感交集,千言万语会成一句话。引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虽然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但是却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师:“不及”什么意思?

师:“深千尺”什么意思?“千尺”相对于83层楼还高。桃花潭有这么深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桃花潭的水深呢?(用桃花潭水的深和汪伦的情谊做比,突出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十分深厚。)这是什么手法?(夸张)

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想象奇特,飘逸洒脱,善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来读读李白的这些诗句。

课件出示李白诗句,齐读。

李白就是用这极度的夸张表达他的强烈感情,让我们一起读出李白的真情,李白的豪迈。

师:是啊,即使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船渐渐地离岸了,此时,我们就是李白,此刻,我们就站在船头,(全体起立)让我们对着岸上的汪伦深情地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船越行越远,看不清汪伦的脸了,听不清汪伦的歌声了,让我们大声地对汪伦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船儿啊,请你慢点开,再慢点,已经看不见汪伦的身影了,但他的深情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假如此时你就是汪伦,你的好友即将离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而此刻,你又化身成李白,面对为你送行的朋友,你又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总结,这就是“抒情”。板书:抒情。

从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深厚的友情)那我们就读出你的感受吧!

(1)指名读。(3-4名)师评:一个重情的李白。(指名读。)一个被友谊深深感动的李白。老师已经感到了你的依依不舍。老师感到你此刻是多么的痛苦。我都看到你快掉泪了。

(2)孩子们,让我们放下书和李白一起把这首诗送给汪伦。女生先来(师评:柔情的相送)来,男生也一起来。(师评:真是是一种豪壮的送别)

站起来一起送。背诵全诗(真是一种深情厚谊的相送啊!)

孩子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此时我们已经来到一千两百多年前的唐朝,来到安徽泾县的桃花潭边,我们看到了什么?

播放视频

四、拓展延伸,课内外结合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 想不想再读一些送别友人的诗句?请听!(播放课件)

师:是啊,朋友是什么?朋友就是那一杯杯浓浓的茶,让人喝了回味无穷,精神百倍;朋友就是那一坛坛的陈年老酒,让人饮了唇齿留香;朋友就是那春天里绵绵的细雨“润物细如无声”沁入了我们的心脾,

五、作业设计,延伸课堂

师:以前的作业都是谁给布置?

师:想不想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师:敢不敢?

师:那么自己设计一份作业,想想怎么设计?师引导:可以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还可以续写一篇文章,老师帮你开个头:岁月轮回,时光穿梭,转眼间已到了二十一世纪。有一天,李白乘坐着一辆轿车到桃花潭去游玩。正看得起劲时,忽然后面有人喊了声:“李白!”李白回过头来一看,原来---------。你能接着写下去吗?发挥你的想象试一试。

六、结束语

师:时间匆匆,转眼间一节课结束了,我们通过交流已经成为了好朋友啦!我会记住你们,你们会记住我吗?谢谢大家!我想会的,因为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还在我们心间流淌,让我们齐诵《赠汪伦》,把友谊记在心中。

板书设计:

23古诗两首

Zèng   lún

赠  汪 伦

唐 李白

---行---闻---(叙事)

深情厚谊

---深---送---(抒情)

[赠汪伦教学设计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

篇8:赠汪伦小学古诗拼音版

赠汪伦小学古诗拼音版

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

hū wém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

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古诗今译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篇9:《赠汪伦》古诗带拼音版

《赠汪伦》古诗带拼音版

赠汪伦

[唐] 李 白

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hū wén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注释

①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②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③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④不及:不如。

⑤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与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在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所以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马上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非常恰当的。

篇10:《赠汪伦》小学古诗拼音版

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xíng

李 白 乘 舟 将 欲 行 ,

hū wém àn shàng tà gē shēng

忽 闻 岸 上 踏 歌 声 。

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桃 花 潭 水 深 千 尺 ,

bù jí wāng lún sòng wǒ qíng

不 及 汪 伦 送 我 情 。

作者背景

见《静夜思》的作者背景。

注词释义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古诗今译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篇11: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 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把握诗意,感受语言的优美。

学习《题西林壁》

一、复习导入

1. 把你喜欢的诗背诵给大家听。

2.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 自由诵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 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诗歌意思。

3. 作者在山中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义。

4. 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1. 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2. 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 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结合课后2题的图画,说说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一、迁移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农村生活或儿童生活的古诗?请背诵几首。

提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兴”是多音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 检查自学情况。

2. 朗读质疑。

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集中释疑,也可以随机师生共同释疑。

3. 诵读感悟,理解古诗的意境。

(1)朗读古诗,仔细观赏课文中的图画,大致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小组讨论:这首诗分别出现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2)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人与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内容。

(3)诵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大人的辛劳和儿童的天真可爱,要在诵读中加以体现,还要读好停顿的韵脚。

(4)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昼出耘田夜绩麻”“也傍桑阴学种瓜”两行,具体地描写了大人们耕织的情况和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在桑树下学着种瓜的情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你读了之后能明白其中的“未解”和“傍”的意思吗?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小组里先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练习背诵

四、配动作背诵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自由组合配上动作背诵,表现这首诗描写的内容。

五、练习书写

1. 书写生字。

2. 练习默写古诗,同桌批改订正。

参考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题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东林寺西,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古诗两首 教案教学设计(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相关专题 下册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