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工作带回家

豆豆妮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别把工作带回家

【简介】感谢网友“豆豆妮”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别把工作带回家(共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别把工作带回家

别把工作带回家

别把工作带回家

在家中享受幸福,是一切抱负的最终目的。

――塞・约翰生

西方盛行着这样一句俗话:“工作可以使一个人高贵,但也可能把他变成禽兽。”其实,这就是现代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意气风发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仿佛可以征服全天下;沮丧疲惫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可能连一只小壁虎都不如。

著名企业管理家安丘林曾对媒体这样说:“有时候,我能清楚地听到心里面有不同的两种声音,在不停地吵架。一种声音说:好累啊,别干了,歇会儿吧!另一种声音却说:不行,我努力打拼了这么久,我一定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我究竟做了什么!”安丘林一生最大的苦恼,就是“工作”和“生活”永远誓不两立。他一生结过三次婚,但都因忙于工作,最终不得不离婚,年老时伟大的安丘林,一个人守候着空荡荡的房子,孤独地死去。

其实,一切都很简单,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工作和生活本来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人们对待它们就应该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不管你是医生、律师、会计、出纳、司机,在你的办公室里,你扮演的`只是一个

“职务”的角色,而回到真实生活里,你才是你“自己”。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很多管理者将自己比做一只停不下来的陀螺。他们对今天是否能按时下班,不敢做出明确的答案。对他们而言,日复一日的工作是家常便饭。

加班有时就像是恶性循环,经常是愈加愈多,事情愈做愈多。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弄得人们心力交瘁、精神萎靡,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大大降低。

心理学专家最近有个新的发现:加班会像毒品一样,时间久了,超过了一定的量后,就会成为一种“瘾”,使人不知不觉地掉人工作的泥淖中无法自拔。因此,健康专家建议:除非真的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最好不要轻易加班。

从大量的事实来看,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加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不能将时间合理分配,到头来把本来合理的工作量愈积愈多。加班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一个惯常加班的人,通常会在正常的工作时间里,无意识地将原本可以完成的工作持续延后,在潜意识里故意让自己深陷重围。

习惯于加班的人,大致表现出以下几种性格:第一种是不分轻重缓急的人。这种人在工作中喜欢胡子眉毛一把抓,喜欢显示他们自己的重要性,他们总认为自己能力超群,完全有能力把所有的事情一起干完。结果可想而知,他们不但疲于奔命,而且经常被迫超时工作。第二种人是过度追求完美的人。因为老是喜欢用不合理的高标准来要求自己,迫使自己必须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完美无缺,结果使工作跟不上要求的进度,最后不得不依靠加班来完成任务。第三种人是典型的“大好人”。由于他们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要求而使自己狼狈不堪。他们不管自己多忙、多累,只要上级或是其他同事一开口“帮个忙吧”,他们就会一次又一次地上演“加班进行曲”。时间久了,这种现象一旦变成常态,别人就会以为他们很愿意加班。久而久之,如果他们偶尔不加班,人们反而会感到奇怪。

据有关专家分析,尽管很多“加班族”工作十分卖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们工作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事实上,用工作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工作能力是完全错误的,工作效率,才是真正有效的衡量指标。

效率高的工作者会尽量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经常加班不但会使人身心俱疲,甚至会疏远与家人之间的感情。琳娜是外企的一名部门经理,由于长期不能按时下班,常常没有时间顾及丈夫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渐渐地,丈夫的冷漠,孩子的疏远,使她痛苦万分。营造高品质的家庭生活,对她来说,简直成了一个白日梦。

最近,有的管理专家指出,国际上最新流行的工作趋势是:工作时间长的人不再被视为模范员工,反而会被看成是不懂生命价值的人。

因此,经常加班并不会被视为好习惯,而是一种糟糕的习惯。

的确,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除了工作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美好、重要的事情。避免加班的最好做法就是,在开始工作之前事先确定做事的优先顺序,因为工作永远没有做完的时候,每个人都是“用有限的时间做无限的事情”。

篇2:别把愤怒带回家美文

别把愤怒带回家美文

傍晚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流滚滚,一辆接一辆,却慢如蜗牛。

大赵夹杂在车流中,心急如焚,可能是中午吃的东西不干净的缘故,这会儿肚子疼痛难忍,偏偏那车被十字路口的红灯挡住了,过了好几分钟,车子仍然被挡在那儿不动,大赵心中有些生气,自从买了这车,每天很多时间都耗在路上,久而久之,便患了“路怒症”,只要一堵车,他就弹簧一样跳起来,鼻子眼都碍事,怒气像着了火一样,从心头冒出来。

原来前面的两辆车发生了轻微的亲密接触,车主互不相让,发生了口角,所以后面的车堵得像长龙一般。

好不容易警察赶来了,才把纠缠不休的两个人分开,大赵舒了一口气,赶紧打道回府,谁知到了家门口,自己的车位又不知被哪个临时停车的`占住了,他情急之中,把车子停在花坛边,赶紧冲进家里的卫生间。

刚刚打开家门,儿子冲过来,扑到他的怀里说:“爸爸、爸爸,早晨我让你买的奥特曼,你给我买了吗?”大赵说:“乖儿子,爸爸忘了,明天再给你买。”孩子不干了,“哇”地一声哭了,一边哭一边嚷:“爸爸骗人,爸爸是坏蛋。”

一直急于去卫生间的大赵,至此,坏情绪终于被全面引爆了,他怒不可遏,大骂:“这是什么破路,这是什么破车,这是什么破家,还让不让人活了?”

孩子哭得更凶了,大赵的爱人以为他打孩子了,从另一间屋子里冲出来,指着大赵嚷嚷:“嫌破车不好你别开啊!嫌破家不好你别回来啊!嫌孩子不好你把他扔了啊!”

至此,好好一个周末,以为全家3口可以聚在一起,加两个菜,吃一个轻松舒适的晚餐,结果全被破坏掉了,两个人来言去语,吵得翻了天了。

大赵的妻子本来心里就堵得慌,她在公司里生了气,和同事闹别扭,上司偏袒,心里有气,像被摇晃了可乐瓶,结果大赵回家,把愤怒的坏情绪带回家,点燃了她这只待爆的汽油桶。

原本一个轻松愉快的周末,结果孩子哭、老婆叫,大赵愤怒到想跳楼,一个家乱成了一锅粥,这日子还怎么过?

生活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儿,遇到不开心的事儿,心中难免会抑郁愤怒,可是回到家中,把在外面遇到的不开心事儿或者愤怒带回家中,那种场景,你自己都会想象出来。

任何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任何人都会有不开心、不快乐的时候,这种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克制一下,忍耐一下,别把坏情绪传染给别人,别做引爆家庭战争的杀手。

家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每天我们都要在这个港湾里休养生息。家里的人都是我们最亲的人,每天我们都要和家里人在一起。

每天回家前,把烦恼、郁闷、愤怒和所有不开心的事,所有的坏情绪,全部丢开或者打扫干净,调整好情绪然后再回家,因为你把家里人弄得不开心时,你自己会更不开心。

带上好心情回家,美好的生活需要大家一起去创造。

篇3:别把情绪带回家小学生作文600字

别把情绪带回家小学生作文600字

一直以来,我似乎养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把学习上的,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

也许是秉着多和家人交流的思想,从小,我就喜欢在饭桌上跟家人分享学校发生的趣事,以及和同学朋友之间发生的更种好玩甚至摩擦的事。

这个习惯,其实也有好的一方面,就是让家人了解我的思想动态,对于我的校园生活,以及交友会有所放心。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碰到的不再仅仅只是学习上的问题,同学朋友之间友谊的小磨擦。这些年倾诉的习惯,让我很自然地会把自己在外面经历的快乐与不快都带回家。

而最最关键的一点是,我对此还一点不觉得有何不妥。

每一回,当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我就会就自己今天一天的遭遇发表“演说”。当然,如果是快乐的'事情,那肯定是越多的分享,快乐的人就越多,看到家人也跟着自己开心,自己也就更开心了。

然而,当想到糟心的事时,我往往倾吐的更为起劲,而丝毫没有在意家人们忧虑的眼神。

我只是图自己一时口快,却无意中把自己糟糕的情绪传染给家人。

只到有一天,我疲惫地躺在沙发上,又开始了一天辛劳的抱怨。

老爸终于开口,"好了,下班就是下班,不要再把工作的事在下班的时候带回家。“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不孝。其实很早之前就曾在书上看到过,回家之前,先把工作上的情绪锁在外面,不要让坏情绪带回家。

类似的鸡汤文更是看了不少,可是我还是没在实践中实行。

回想起辛勤一辈子的爸爸,几乎没有听他在家中抱怨过工作,反观自己,我觉得万分惭愧。

成长,就意味着要自己学会承担,别把情绪带回家,这是我在成长路上学到的重要一课。

篇4:别把压力带回家 当快乐职场人

有过重心理压力女性,可以有长期或频繁发作的烦闷、不快和失眠,易出现暴躁易怒、焦虑 、无故悲伤和失落感,有时甚至因此造成夫妻冲突和离异等家庭不幸,

成山的事务,无时不在的风险压力,上司的喝斥,家务的不如意,所有办公一族每天总觉心烦意躁,不少白领由此患上了各类心理疾病,医治此病良方还在于你自己,办公一族不妨试试如下10条减压法。

别把情绪带回家:

工作是工作,家庭是家庭,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里, 无来由地对家庭一通暴喝,除加重口舌之争和矛盾激化外,别无他用。

保持微笑:

每天微笑多一点,每天快乐就多一点,一件挺难的事儿,一个微笑,好像简单许多,微笑还可互相感染,合作者从微笑中也变得自信起来。

幽他一默:

幽默是催化剂,各种压力经其润滑,就变得顺畅多了。

忘掉不快:

这是列宁的工作方式之一,目前仍为全球许多优秀企业家所沿用。回想一下不快之事,马上忘掉,只想好事儿,饱满的情绪可使你在接下来的工作 中精 神抖擞,体会乐趣,

喝杯冷咖啡:

这是一杯镇静剂,又是一剂 清新 剂,让你躁热的头脑冷静下来,有助于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你在恼怒时也可尝试喝酒,只不过结果却是愁上加愁。

冲个冷水澡:

洗尽一身铅华,思维得到过滤,更重要的是全身放松,一身轻松,有助于保持旺盛体力与创造激情。

以娱乐冲淡不快:

听着的士高震撼的鼓点,再呆板的人也会热血沸腾,手舞足蹈起来,忘情地投入一回,烦恼与不快与我何干-当然,此法还有参加一场激烈体育对抗赛,进行短暂旅行等。

发泄吧里去“解恨”:

挥动你的双手,将所有你痛恨的人和事拳个稀巴烂,畅快淋漓地发泄一回做回“主宰”。不过此方式价格不菲,为心疼几个钱而又添新恨,那就得不偿失。

体会小成功:

你可将一件事分成几部分,从最轻松的地方做起,胜利后小小庆贺一下,有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及积累勇气。

多与孩子亲近:

面对孩子无瑕的眼神 、纯洁的心灵、快乐的身影和憨态的神情,所有的不快与烦恼已不复存。如果能进一步得到家人的慰藉与鼓励,疲惫之心就变得更舒坦、服贴。

篇5: 别把工作当娱乐经典美文

别把工作当娱乐经典美文

在一个村子里,有一只看门狗,为了让盗贼远离主人的房子,整夜不停地吠叫。一只驴看到此景,以为看门狗吠叫是自己逗乐。所以,它也嚎叫了一整夜。第二天,驴的主人以为这可怜的动物生病了,派人去把村子里的兽医叫来,并把情况告诉兽医。

兽医对驴仔细地检查了一遍,然后说:“朋友,你必须立即在这只驴身上烙上烙印,否则它很快就会大病死去。”

驴说:“我向你们保证,我什么毛病也没有。我昨晚只是自己逗乐而已。”

这位不屈不挠的'兽医说:“哦,不,我知道这个狡猾的牲畜的意思。它是情愿死,让你蒙受损失,也不愿意被烙和恢复健康。”

所以,他们用绳子把驴子捆起来,用烧红的烙铁把它全身烙了个遍。

一段时间之后,驴走出去,想看看在自己生病期间村子里有什么变化。看门狗问它为什么被烙了。驴讲述了这个故事。看门狗叹道:“把工作误作为娱乐的人,肯定是要为其所犯的错误付出代价的。”

篇6:把道德带回家

在一条马路上,一枚小小的螺丝钉“屹立”在马路中间,差点扎破小A的轮胎。但是小A并没有抱怨,而是下车,捡起那枚螺丝钉,将它扔进不远处的垃圾桶里。为他人着想这一美德,他懂。

在一条斑马线的一端,一位拄着拐杖的盲人正准备过马路,而旁边的一个小女孩去搀起了盲人的手,小心翼翼地扶着盲人过马路。风儿吹着路边的小草,小草晃动着,仿佛对小女孩的行为表示赞许。助人为乐这一美德,她懂。

等等道德的事例历历在目,拥有道德之心的他们似乎比那些知识者更加高尚。透过窗户向外望去,道德正熠熠发光,它照亮了我,照亮了你,也照亮了国家……

把道德带回家去吧!纵然你拥有更多的背囊,没有道德,依然是无济于事。道德是人生一股巨大无穷的力量,在心中一直抱着“道德”的人是幸福的,终生怀有“道德”的是具有最高信念的人!

篇7:把道德带回家

把道德带回家

道德是一盏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一束光,孕育沉浸在纯洁的心;道德是一双手,推开封锁在心里的窗……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跋涉在漫漫人生路上,他此时已拥有了七个背囊——道德、金钱、智慧、机敏、美貌、健康和荣誉。当他来到一个渡口时,他登上了一艘小船。刚开始,风平浪静,顺利的出奇,可没过多久,海浪滔滔,海风疯狂地撕扯着小船,船夫便对这个人说:“船太小了,不能承载太重,还请客官丢弃一个背囊。”这个人沉思了片刻,竟然把“道德”这个背囊扔进了一望无际的深海……到这儿,不禁想替这个人惋惜,没想到他竟把人之根本——道德给丢弃了。那么,失去了道德,空有其他六个背囊又有何用?

在灾难的面前是最能考问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道德。5月12日中国汶川发生了8。0级的地震,在灾难面前有的人不顾个人和家人的安危,去挽救他人的生命,而个别人却在地震发生时,不顾他人,甚至是家人的性命,只顾着自己逃命。这样的人是否将道德装在了心中?这样的人他们同样少上了关于道德的那一课!

以上两个事例,足以鞭打我们的.灵魂。此时的我不禁想到了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一个人没有知识并不可怕,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努力去刻苦学习,只要我们不放弃,有一天我们就一定会拥有建设国家和开创新事业的各种知识和本领;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即使他有更多的知识,也无法填补道德的缺陷,也不会对国家和社会有任何贡献。因为道德决定了一个人将他的知识用于何处,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将他的知识用来造福社会和人类;而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他会将自己的知识用于一己私欲,还会破坏社会和平。但值得庆幸的是,那些没有道德的人只是占少数。

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隐藏在人们的心底,散发出它那诱人的清香,让我们微闭双眼,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这清香吧!

在一辆拥挤的公交车上,乘客们比肩继踵,没有一点空隙。车到了一个站台停了下来,上来的是一位满头白发,步履蹒跚的老人。一个年轻人看见了,赶忙起身拨开人群,将老人扶到自己的座位上。尊老这一美德,他懂。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