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干旄

叨比叨比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诗经·干旄

【简介】感谢网友“叨比叨比”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诗经·干旄(共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诗经·干旄

诗经·干旄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

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素丝祝,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孑孑:独立特出的'样子。

干旄:一种用山鸡羽装饰,以丝绳作流苏的彩旗子

浚:卫国城邑。

素丝:白丝。

纰:音匹,连缀。以丝捆束,做成马缰绳。

姝:美丽,漂亮。

畀:给,予

旟:音于,同旄

赏析:

《干旄》赞美在位者招致贤士,谋求建国大计,诗叙写树立招贤旗帜,城内城外,并派使者四处访求,可以见出求贤之礼的殷切,也见出求贤之意的迫节切。诗虽重章叠句复沓形式,但一字一词的交换,又丰富了诗的内容。

篇2:干旄

先秦 佚名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译文

牛尾之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邑郊。素丝束束理分明,良马四匹礼不轻。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敬?

鹰纹大旗高高飘,人马来到浚近郊。束帛层层堆得好,良马五匹选得妙。那位忠顺的贤士,你用什么来回报?

鸟羽旗帜高高飘,人马来到浚城郊。束帛捆捆堆得好,良马六匹真不少。那位忠顺的贤士,有何良策来回报?

注释

鄘(yōng):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汲县北。

干旄(máo):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旄,同“牦”,牦牛尾。

孑(jié)孑:旗帜高举的样子。

浚(xùn):卫国城邑,故址在今河南浚县。

素丝:白丝,一说束帛。纰(pí):连缀,束丝之法。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良马四之:这里指四匹马为聘礼。下文“五之”“六之”用法相同。

彼:那。姝(shū):美好。一说顺从貌。子:贤者。

畀(bì):给,予。

旟(yú):画有鹰雕纹饰的旗帜。

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组:编织,束丝之法。

予:给予。

旌(jīng):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一说厚积之状。

告(gǔ):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同“予”。

鉴赏

此诗写一位尊贵的男子驾车驱驰在浚邑郊外的大道上,车马隆隆,旗帜飘扬。接下来是对旗帜和车马的特写:旄是“素丝纰之”,用素丝织的流苏镶在旗帜的`边上,可见其色彩鲜明及飘扬姿态;马是“良马四之”,四匹高头大马驾车而行,十分气派,意气风发。

第二、三章意思相近,但比第一章旗帜越来越漂亮,距离浚邑越来越近,车马排场越来越盛。而离目的地越近,其情越怯。

此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毛诗序》)的对象,朱熹以“之”为“答其礼意之勤”(《诗集传》)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关于诗中是“四之”“五之”“六之”,《毛传》解为“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如果按“访贤说”,那么此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创作背景

《鄘风·干旄》一诗,古今解其主旨之说甚多,各家之说,可谓洋洋大观,但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毛诗序》为代表的“美卫文公臣子好善说”;二是以《诗集传》为代表的“卫大夫访贤说”,三是现代一些学者所持的“男恋女情诗说。

篇3:干旄,干旄诗经,干旄的意思,干旄赏析

干旄,干旄诗经,干旄的意思,干旄赏析 -诗词大全

干旄

作者:诗经  朝代:先秦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1],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篇4:诗经·国风·墉风·干旄

诗经·国风·墉风·干旄

原文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素丝纰之,良马四之。

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

素丝组之,良马五之。

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

素丝祝之,良马六之。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孑孑:特出之貌。指旗显眼,高挂干上。干旄(音毛):以牦牛尾饰旗杆,树于车后,以状威仪。干通竿、杆。浚:地名。 旄,同“牦”,牦牛尾。

纰(音皮):连缀。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姝(音书):美好。畀(音必):给,予。

旟(音于):画有鸟隼的旗。 都:古时地方的区域名。毛传“下邑曰都”,下邑,近城。

组:编织。

旌(音京):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

告(音谷):作名词用,忠言也。一说告同予。

译文

高高飘荡牦牛旗,仪仗来到浚城郊。

雪白丝绳镶旗边,骏马四匹向前奔。

美丽动人好姑娘,你要什么送给你?

高高飘荡鸟隼旗,仪仗来到浚城头。

雪白丝绳镶旗边,骏马五匹向前奔。

美丽动人好姑娘,你要什么赠予你?

高高飘荡羽毛旗,仪仗来到浚城里。

雪白丝绳镶旗边,骏马六匹向前奔。

美丽动人好姑娘,你要什么聘娶你?

诗经故事

浚河水流哗啦啦,浚邑城出了个美娇娃,娇娃浚邑城中住,南大街上第五家。

浚邑城中伊老爷子的小孙女伊花花,年方一十六岁,自从春上在浚河柳林社祠中,对歌子出名后,名声就传出去了。以前五国四方加卫国的老少爷们都认为美女只在齐国出,可自打伊花花对歌亮相后,这个看法就变了;都说齐国女子好,花花更比齐女妙。

龙果果的父亲是楚国大司马,果果是响当当的高干子弟,那年正好一十八岁,正值春情萌动之时,虽说是楚国也有很多的好女子,可那时的楚国,还是蛮荒之地,而卫国地处中原,发达文明楚国自然是无法比的,所以果果自已和家里都一心一意的想娶一个卫国姑娘,这就和卫国的男子都想娶一个齐国的美女的心情是一样的。

龙果果到卫国时正是春季,一路上除了饱览卫国景色外,就是到处打听那家有绝色的女子;听说浚邑柳林社祠春上有男女青年对歌相会时,就也匆匆的赶了去。

龙果果见伊花花时,对歌正在浚河岸边进行;龙果果赶去看了,只是伊花花唱歌时,他在浚河的对岸,远远看去只见柳树下一个窈窕的白衫女子,飘飘然、袅袅婷,轻启珠喉,音若黄鹂,语词敏捷华美,唱得一干小伙子都败下阵来,后来许国的唐公子开唱了,才和伊花花唱了个棋逢对手。

龙果果隔着一河,想对歌可声音难传,只好静静的听伊花花和许公子唱着,最后见伊花花从柳树下走了,才发觉天已快黑了,回旅店的路上就一路打听过去了,才知道了对歌的女子叫伊花花。

第二天,龙果果就把他很威风的旄牛尾巴作流苏的旗子插在了大车上,用四匹花马拉车,又准备了几件楚山玉佩作礼物,就打算到浚邑城中求婚去了;当他带着随从坐着车,款款行到浚郊时,却看见前面走着一队人,车子上也飘着一杆旗,旗子周边织丝绳,上面还绣了一双展翅飞舞的`大凤凰,前面是五匹白马拉着车,后面抬礼的人也比自已的多。

龙果果一见,驾车在郊外打了几个转转,想了想,此去无益,就驾车回到了住所,忙派人送信回府,随后就是日夜不安的等着家里的来人来信了。

一个半月后,家里的人终于来了,还带来了他在信上说要的所有物品,此时已是夏初了。

那一天浚邑城的百姓可算是开眼了,龙果果驾着六匹白马拉着的大花车,后面还跟六辆黄亮亮桐油车,上面的人个个衣鲜明亮,礼物也全明摆在了车上,黄灿灿的是金,白晃晃的是玉,五颜六色的绸和缎,上飞下跳的是鹤与猿,一杆随风起舞的白色大旗上,绣着一个花不愣登的大老虎,周围缀满了银色的丝绳,最让人新奇的是上面还有一条像征着主人身份的白旄牛尾。

龙果果游了浚郊绕都城,绕完都城逛大街,等到缓缓行到南大街上第五家伊老爷子的大门口时,看热闹的人早已拥的是水泄不通了;待到随从去叫开门,说明来意后,伊老爷子亲自出门来了。

可伊老爷子一句话说出,龙果果的头就晕了,就也没下车来,去进那伊家的门。

伊花花三天前就嫁与了许公子。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鉴赏

《干旄》一诗,古今解其主旨之说甚多,据张树波《国风集说》所载,有十三种。各家之说,可谓洋洋大观,但其中影响较大的,也不过《毛诗序》为代表的“美卫文公臣子好善说”、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卫大夫访贤说”和现代一些学者所持的“男恋女情诗说”三种,恰好代表了古代经学汉学、宋学两大体系和五四运动兴起后新学的观点。推敲起来,如果从文本本身所含信息出发去理解诗旨,似乎还是“卫大夫访贤说”比较可取些。按:毛传解“四之”、“五之”、“六之”为 “御四马也”、“骖马五辔”、“四马六辔”,认为“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是说大夫驾车建旌旄而行。对此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 “服马四辔皆在手,两骖马内辔纳于觖,故四马皆言六辔,经未有言五辔者。”又引孔广森语曰:“四之、五之、六之,不当以辔为解,乃谓聘贤者用马为礼。三章转益,见其多庶。《觐礼》曰:‘匹马卓上,九马随之。’《春秋左传》曰:‘王赐虢公、晋侯马三匹。“楚公子弃疾见郑子皮以马六匹。’是以马者不必成双,故或五或六矣。”这儿,他指出了毛诗说的关键性破绽。另外,马瑞辰稽考古文献,指出:“是古者聘贤招士多以弓旌车乘。此诗干旄、干旟、干旌,皆历举召贤者之所建。”(同上)由此又可见,相比较而言,“男恋女情诗说”谓此诗写一个男性贵族青年乘车赶马去见他的情人,虽从字面上也解释得通,但不如“卫大夫访贤说”那样证据较充足一些。或许,有人会像清姚际恒那样,以为“《邶风》‘静女其姝’、《郑风》‘彼姝者子’,皆称女子,今称贤者以姝,似觉未安”(《诗经通论》)。但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得好:“‘西方美人’,亦称圣王,则称贤以姝,亦无所疑。”

诗全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但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持“美好善说”的毛诗说以为“姝者”是卫国好美善的大夫,持 “访贤说”的朱熹则以为“姝者”是卫国的贤人,但他们都认为“之”指代的是卫大夫。毛诗说以“之”为“贤者乐告以善道”(同上)的对象,朱熹以“之”为 “答其礼意之勤”(同上)的对象。“之”指代的应是上文的“彼姝者子”,若取“访贤说”,那“之”必然是指被访的贤人。“何以畀(予,告)之”,正是访贤大夫心中所想的问题:将赠送他们什么东西以示礼敬?将告诉他们哪些事需要请教? 从诗艺上说,“在浚之郊”、“在浚之都”、“在浚之城”,由远而近,“良马四之”、“良马五之”、“良马六之”由少而多,章法是很严谨的,而“何以畀之”、“何以予之”、“何以告之”用疑问句代陈述句,摇曳生姿,真觉“踌躇有神”(牛运震《诗志》),反映访贤大夫求贤若渴的心理可谓妙笔生花。

清邓翔《诗经绎参》说此诗是东汉张衡《四愁诗》“所夺胎”,因为张氏诗中有“美人赠我金错刀(金琅玕、貂襜褕、锦绣段),何以报之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之句。邓氏持“好美善说”,故有此言。不过他所说的此篇诗作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很可信的。

篇5:诗经《旄丘》

诗经《旄丘》

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注释

⑴旄(máo毛)丘:前高后低土山。

⑵诞(dān丹):延,长。节:葛节巴。

⑶叔伯:作者称卫国诸臣为叔伯。

⑷与:盟国;一说同“以”,原因。

⑸蒙戎:篷松,乱貌。

⑹匪:非。

⑺靡:没有。

⑻琐:细小。尾:卑微。

⑼流离:鸟名,即枭或黄鹂。一说转徙离散。

⑽褎(yòu又):聋;一说多笑貌。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译文

旄丘上有葛藤攀援,为什么它枝节蔓延?叔啊伯啊,为什么拖宕这么多时间?

为什么滞停安然?一定是等待同伴。为什么居留长久?一定有原因难宣。

我们的'狐裘已纷纷破败,他们的车子还迟迟不来。叔啊伯啊,没人同情我们遇难遭灾。

我们是小国人也低贱,如鸟儿流离真是可怜。叔啊伯啊,你们充耳不闻让人生怨。

篇6:《干旄》全文鉴赏及译文

《干旄》

先秦:佚名

孑孑干旄,在浚之郊。素丝纰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孑孑干旟,在浚之都。素丝组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在浚之城。素丝祝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相关专题 诗经